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乌不乌,鹊不鹊

乌不乌,鹊不鹊

战国策.韩策二》:“史疾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方(指方术)所循(坚持顺行,此指问史疾研治哪门学问技术)?’曰:‘治列子圉(御)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王曰:‘正亦可为国乎?’曰:‘可。’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盗乎?’曰:‘可。’曰:‘以正圉盗,奈何?’顷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此鸟何?’王曰:‘谓之鹊。’曰:‘谓之乌,可乎?’曰:‘不可。’曰:‘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

战国时,韩国的大臣史疾出使到了楚国。他在回答楚考烈王所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时指出:对于臣宰来说,治理国家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廉洁、胜任,就是要“正”。而“正”,首先必须“正”各级官吏。“御盗”可以以“正”,假如官吏们都能廉洁奉公,并能胜任职守,盗贼自然会减少或根绝。如果官吏们“乌不为乌,鹊不为鹊”,到处是渎职,干什么的不像干什么的,甚至什么都不干,那便给盗贼的横行提供了可乘之机,再谈“圉盗”,就只能是空话。

后以“乌不乌,鹊不鹊”常比喻干什么的不像干什么的样子,来讽刺官政或官僚体制的腐败无能。


猜你喜欢

  • 野狐外道

    同“野狐禅”。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傥犹于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词语野狐外道】  成语:野狐外道汉语大词典:野狐外道

  • 行潦

    《诗.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郑玄笺:“流潦,水之薄者也。远酌取之,投大器之中,又挹之,注之于此小器,而可以沃酒食之餴者。以有忠信之德、齐洁之诚以荐之故也。”后因以“行潦”指

  • 剪发待宾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陶公(陶侃)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

  • 西山饿夫

    《梁书.刘显传》:“之遴尝闻夷、叔、柳惠,不逢仲尼一言,则西山饿夫、东国黜士,名岂施于后世。”商朝末年,孤竹君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死后,叔齐让位给哥哥伯夷,伯夷不受。后二人都逃至周,反对周武王伐商

  • 文若比子房

    《后汉书.荀彧传》:“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南阳何颙名知人,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彧比至冀州,……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初平二年,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以为奋武司

  • 陆沉

    《庄子.则阳》:“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郭象注:“人中隐者,譬无水而沉也。”后因以“陆沉”喻隐居。北周庾信《幽居值春》诗:“山人久陆沉,幽径忽春临。”明唐寅《赠南野》诗:“我亦陆沉斯

  • 面榇

    同“面缚舆榇”。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子婴面榇,汉祖膺图。”【词语面榇】   汉语大词典:面榇

  • 马周困新丰

    宋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马周传》:“留客汴,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唐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倍受冷落。后世常用此典故喻怀才不遇、英雄失路

  • 声至银河

    源见“响遏行云”。形容歌声高亢激越。元白朴《驻马听.歌》曲:“前声起彻绕危梁,后声并至银河上。韵悠扬,小楼一夜云来往。”

  • 蝇点屏风

    同“屏风误点”。清袁枚《赠沈南苹画师》诗:“蝇点屏风墨未干,方诸拾泪写牛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