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乌白马角

乌白马角

同“乌头白,马生角”。南朝 宋鲍照《代白纻舞歌辞》之四:“思君厚德委如山,洁诚洗志期暮年,乌白马角宁足言!”


并列 乌鸦变白,马头长角。比喻根本无法实现的事情。语本《史记·刺客列传赞》:“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三国魏·曹植《精微篇》:“子丹西质秦,~。”△多用于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方面。→异想天开 画饼充肌。也作“乌头白,马生角”。


【典源】 《燕丹子》卷上:“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风俗通》卷二亦载,文略。

【今译】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对他傲慢无礼,太子丹心中怨愤,打算回国。他向秦王请求,秦王不许,故意刁难他说:“如果乌鸦的头变白,马长出角来,我就答应你。”燕太子丹听了不禁仰天长叹,结果乌鸦的头真的变白了,马也真的长出角来。秦王没有办法,只好放太子丹回国。乌鸦一名毕逋。

【释义】 后以此典指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或难以实现的愿望; 也借指人身处困境,无法归去。

【典形】 毕逋头白、变彩救燕质、待乌、瀚海乌头、角马、马角望燕丹、马角乌头、马生角、马头觅角、生马角、乌白、乌白马角、乌白头、乌头白、乌头马角、头白岂无缘、乌头有白时、待乌头白、林乌白头、白尽乌头、乌盼头白、乌改白头、乌头暗雪、乌头未变、马头无角、头白乌、马角生、马未角。

【示例】

〔毕逋头白〕 金·元好问 《南冠行》:“南冠累累渡河关,毕逋头白乃得还。”

〔变彩救燕质〕 南朝梁·刘孝威《乌生八九子》:“岂如变彩救燕质,入梦祚昭公。”

〔待乌〕 唐·李商隐《镜槛》:“待乌燕太子,驻马魏东阿。”

〔角马〕 南朝梁·刘孝威《怨诗》:“雁书犹未返,角马无归年。”

〔马角望燕丹〕 清·王夫之《广遣兴》:“莫将马角望燕丹,合用狼渊警范山。”

〔马角乌头〕 清· 曹贞吉 《百字令》:“马角乌头千载恨,匕首匣中如雪。”

〔马生角〕 清·周杭《题倚剑牧马图》:“紫髯如虬悲白发,雄心难待马生角。”

〔马头觅角〕 唐·白居易 《自题》:“马头觅角生何日,石火敲光住几时?”

〔生马角〕 清·王士禛《和徐健庵宫赞喜吴汉槎入关》:“万古穷荒生马角,几人乐府唱刀环。”

〔乌白〕 南朝梁·萧纲《妾薄命》 :“转山犹可遂,乌白望难期。”

〔乌白马角〕 南朝宋·鲍照《代白纻舞歌词》:“洁诚洗志期暮年,乌白马角宁足言。”

〔乌白头〕 金·元好问《落魄》:“行役鱼赪尾,归期乌白头。”

〔乌头白〕 明·高启《忆远曲》:“妾今能使乌头白,不能使郎休作客。”

〔乌头马角〕 清·顾贞观 《金缕曲》:“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词语乌白马角】  成语:乌白马角汉语词典:乌白马角

猜你喜欢

  • 荆台失云

    源见“巫山云雨”。喻妻室去世。北周庾信《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洛滨无月,荆台失云。”

  • 冰天雪窖

    同“冰天雪地”。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公子编修汝舟随侍,劝以节劳暂息。公慨然曰:‘二万里冰天雪窖,只身荷戈,未尝言苦,此时反惮劳乎?’”见“雪窖冰天”。清·张维屏《粤东三子诗钞·汴州城》:“青

  • 接耳交头

    见“交头接耳”。文康《侠女奇缘·下》:“那此服侍的人,无不一个个~。”【词语接耳交头】  成语:接耳交头汉语大词典:接耳交头

  • 卖赋千金

    源见“长门赋”。谓文章价值高。元范梈《秋日集咏奉和潘李二使君浦编修诸公十韵》:“题桥一字终何益,卖赋千金竟或无。”

  • 助桀虐

    桀(jié结):夏朝末代君主,历史上有名暴君。后以此典比喻帮助别人干坏事。虐:残暴狠毒。此典指张良对刘邦说:“您现在率军攻入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就要安享快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帮助恶人干坏事

  • 养生遭杀

    《晋书.嵇康传》:“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异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康将行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晋名士稽康深明养生之道,著有

  • 众人皆醉我独醒

    醉、醒:指对政治形势的认识而言。 众人皆浑浑噩噩,惟有自己头脑清醒。语出《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

  • 祝禽疏网

    源见“网开三面”。喻帝王仁惠。唐骆宾王《又破设蒙俭露布》:“祝禽疏网,徒阙三面之恩;毒虺挻祅,逾肆九头之暴。”【词语祝禽疏网】  成语:祝禽疏网

  • 垂衣御

    同“垂衣裳治”。唐李適《麟德殿宴百僚》诗:“恭己临群后,垂衣御八荒。”

  • 灭学

    源见“焚书坑儒”。指秦始皇焚毁先代典籍。汉蔡邕《宗庙迭毁议》:“左中郎将臣邕议,以为汉承秦灭学之后,宗庙之制,不用周礼。”南朝 梁沈约《修定乐书疏》:“窃以秦代灭学,《乐经》残亡。”【词语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