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分路扬镳

分路扬镳

镳(biāo标)马勒子。扬镳,把马勒子向上提,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也指双方才力相敌、各有千秋、各占地位。后又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路。本于北魏拓跋志故事。拓跋志,字猛略,烈帝之后,少即历览书传,有文才、干练善辩。志任洛阳令时,曾不避强悍,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并同入见高祖,各陈己见。李彪说,御史中尉只为太子宫门车盖退避,哪有县令与臣抗衡的道理。拓跋志说,普天之下谁不编入户籍,我是神都县令,岂能俯同众官,避让御史中尉?高祖解劝道:“你二人可分路扬镳。”出宫之后,志就与彪用尺量道,各取一半而行。于是,高祖称赞志说:“这孩子有出息!真是王孙公子,不雕自成。”

【出典】:

魏书》卷14《神元平文诸帝子孙烈传第二》363页:“志……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彪言,御史中尉避承华车盖,驻论道剑鼓,安有洛阳县令与臣抗衡。志言神乡县主,普天之下谁不编户,岂有俯同众官,[趋]避中尉?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高祖谓邢峦曰:‘此儿竟可,所谓王孙公子,不镂自雕。’峦曰:‘露枝霜条,故多劲节,非鸾则凤,其在本枝也。’员外郎冯俊,昭仪之弟,恃势恣挝(zhuā抓,敲打、击。)所部里正。志令主吏收系,处刑除官。由此忤旨,左迁太尉主簿。俄为从事中郎。”

【例句】:

北史·文苑传序》:“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 《南史·裴子野传》:“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 《隋书·文学传序》:“徐陵、庾信分路扬镳。” 唐·颜师古《汉书·叙例》:“六艺残缺,莫睹全文,各自名家,扬镳分路。” 明·沈德符《野获编·兵部·武臣好文》:“时汪太函、王龠(yuè月)州,并称其文采,遂俨然以风雅自命。幕客郭造卿辈,尊之为元敬词宗先生,几与缙绅分道扬镳。”


见“分道扬镳”。《魏书·元志传》:“(志)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词语分路扬镳】  成语:分路扬镳汉语词典:分路扬镳

猜你喜欢

  • 猛士歌

    源见“大风歌”。表示渴望猛将守疆保国的壮怀。明陶望龄《沛县过高帝庙》诗:“云归尚识真人气,风起犹传猛士歌。”

  • 沧海一粟

    大海中的一粒粟米。比喻极其渺小。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偏正 粟,小米,谷子。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语本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张贤亮

  • 强作解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晋时阮裕为谢安讲解战国公孙龙的《白马论》,

  • 华胥境

    源见“华胥梦”。指梦中的理想境界。宋陆游《睡觉作》诗之一:“世言黄帝华胥境,千古蓁荒孰再游?”清赵翼《漫兴》诗之二:“眼前便是华胥境,何处还须着俗氛?”【词语华胥境】   汉语大词典:华胥境

  • 利令智惛

    见“利令智昏”。《镜花缘》92回:“及至利到眼前,就把‘害’字忘了,所谓‘~’,能不浩叹!”【词语利令智惛】  成语:利令智惛

  • 邵侯瓜

    同“邵平瓜”。明 金白屿《梅花酒.送吴怀梅归歙》套曲:“栽两行陶令柳,种几亩邵侯瓜,这搭儿快活杀。”【词语邵侯瓜】   汉语大词典:邵侯瓜

  • 庭玉

    同“庭阶兰玉”。宋范成大《致政承奉卢君挽词》:“眼看庭玉成名后,身及堂萱未老时。”【词语庭玉】   汉语大词典:庭玉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能够抵抗外界的侵蚀和影响。为了说明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作者举例说,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

  • 骊歌促别

    骊歌:即《骊驹》,是古代客人告别时唱的诗篇。西汉人王式精通《诗经》,被任命为博士,来到京城长安。博士江公世代研究《鲁诗》,被尊称为宗师,他对王式很为嫉妒。在各位高级官员欢迎王式的宴会上,江公对乐师们说

  • 累卵之危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引〈说苑〉:“晋灵公造九层之台,费用千金,谓左右曰‘敢有谏者斩’。荀息上书求见曰:‘臣不敢谏。臣能累十二博棋,加九鸡子其上。’……于是荀息正颜色,定志意,以棋子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