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厉兵秣马

厉兵秣马

厉兵,磨砺兵器。秣马,喂饱战马。厉兵秣马,形容作好战斗准备。公元前627年,晋文公死后,秦穆公欲称霸中原。恰在此时,帮助郑国戍守的三员秦军将领派人报告郑国无备,要求他派遣军队,里应外合,灭掉郑国。于是秦穆公派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率军前往。行进途中,恰遇郑国商人弦高。弦高得此消息,一面派人回国告急,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秦军见郑国有备,不得不改变作战意图,转攻滑国而归。郑穆公得到弦高告急消息,派人到秦将戍守之处察看,见他们正在收拾行装,厉兵秣马,准备战斗,于是立即派人对他们进行警告,并将他们逐回本国,从而挫败了秦国东进称霸中原的图谋。

【出典】: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例句】:

唐·房玄龄《晋书·姚泓载记》:“乃宣告诸城,勉以忠义,厉兵秣马,征发义租。” 《晋书·四夷传》:“今将秣厉兵,争衡中国,先生以为何如?” 元·耶律楚材《答杨省书》:“秣马厉兵可报西门之役。”


并列 磨利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做好战斗准备。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蔡东藩《后汉演义》4回:“老贼罪当族诛,愿卿等各~,会集睢阳,待我亲往督战。”△多用于军事战斗方面。→盛食厉兵选兵秣马 选士厉兵 ↔解甲释兵 解甲投戈。也作“励兵秣马”、“砺兵秣马”、“厉兵粟马”、“砺戈秣马”、“秣马厉兵”、“秣马利兵”、“束兵秣马”。


解释厉:磨砺。秣:喂养。指磨利兵器,喂饱马匹,做好战斗准备。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重耳流亡的时候,郑国曾经对他无礼,后来重耳回国继位为晋国国君,即为晋文公。晋文公联合秦国国君秦穆公包围了郑国,郑国赶紧派大臣烛之武游说秦军退兵,化解了这次危机。不久,秦穆公以帮助郑国防守为名派杞子等人驻守郑国。杞子见郑国守备空虚,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我现在掌管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您秘密派兵前来,可以突袭夺取郑国国都。”

秦穆公于是派遣孟明视等三位大将率军前往,当军队行至滑国(今河南省偃师县)时,碰上了一个前往周都洛阳做买卖的郑国商人弦高。弦高了解情况后,一方面赶紧派人回郑国报信,另一方面马上送给秦军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并假装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军队将要经过郑国,先派我来犒劳大家。”郑国接到弦高的报告,立即派人去杞子的驻地查探,发现他们正在收拾行装、磨利兵器、喂饱马匹,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郑国国君于是对杞子等人说:“你们在我国呆了这么长时间,现在我们的粮食、牲口都已经吃完了,所以请诸位收拾行装准备离开,不过大家还可以到我们的猎场打些野味,怎么样?”杞子等人一看阴谋已经败露,就赶快逃出了郑国。孟明视等三位大将也认为郑国已经有所准备,突袭难以成功,只好就近趁机灭掉滑国,然后返回了秦国。

例句

关羽被吴军所杀,张飞敦促手下士卒厉兵秣马,准备与大哥刘备一起荡平东吴,报仇雪恨。


【词语厉兵秣马】  成语:厉兵秣马汉语词典:厉兵秣马

猜你喜欢

  • 画灰聚米

    同“伏波聚米”。清钱谦益《〈佟氏幽愤录〉序》:“时佟公为诸生与同舍杨生 昆仁筹边料敌,画灰聚米,慨然有扫犁之志。”

  • 烹狗

    同“烹狗藏弓”。唐杜牧《原十六卫》:“将保首领,无烹狗之谕。”【词语烹狗】   汉语大词典:烹狗

  • 席不暇温

    形容忙于奔走,无时间久留。晋葛洪《抱朴子·正郭》: “及至衰世,栖栖惶惶,席不暇温,志在乎匡乱行道,与仲尼相似。” 参见:○席不暇暖见“席不暇暖”。晋·葛洪《抱朴子·正郭》:“及至衰世,栖栖惶惶,~。

  • 鸥鸟相依

    同“鸥鹭忘机”。前蜀韦庄《村居书事》诗:“年年耕与钓,鸥鸟已相依。”见“鸥鹭忘机”。唐·韦庄《村居书事》:“年年耕与钓,鸥鸟已相依。”

  • 没卫

    同“没卫饮羽”。汉王充《论衡.儒增》:“或言没卫,或言饮羽,羽则卫,言不同耳。”又:“射似虎之石,矢入没卫,若射真虎之身,矢洞度乎?”【词语没卫】   汉语大词典:没卫

  • 赏善而刑淫

    奖赏善良而惩办邪恶。语出《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曰:‘良君将赏善而祸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汉.王符《潜夫论.述赦》:“夫天道赏善而刑淫,天工人其代之。故凡立王者,将以诛邪恶而养正善

  • 牧羝

    源见“苏武节”。谓陷身异国的痛苦。宋文天祥《乙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诗之三:“沙边莫待哀黄鹄,雪里何须问牧羝。”叶玉森《玉楼春》词:“伤心失马塞翁吟,忍泪牧羝苏武怨。”【词语牧羝】   

  •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用土地去事奉秦国,如同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不烧完,火势不会熄灭。 古代形容秦人贪欲无厌。语出《战国策.魏策四》:“孙臣谓魏王曰:‘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史记.魏世家》:

  • 淮橘为枳

    同“橘化为枳”。严复《原强》:“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若存若亡,不能收其实效者,则又何也?”主谓 比喻事物由于环境的变迁而改变性质。语本《周礼·考工记序》:“橘逾淮而

  • 挟纩

    《左传.宣公十二年》:“冬,楚子(楚庄公)伐萧(春秋时宋国附庸有萧国)。……申公巫臣(巫臣为申县之尹,故称申公)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通抚)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挟,披。纩,音ku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