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

本指制造贵重的器物需时较久,后则泛指有大才能的人成功的时间比较晚。老子在论述他的辩证法思想时说,最大的方形,却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听不到;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出典】:

《老子》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例句】:

东汉·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宝货难售也。”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


【词语大器晚成】  成语:大器晚成汉语词典:大器晚成

亦作“大才晚成”,本指大材须积久始能成器。后多用以指人的成就较晚。马援(公元前14-公元48年)字文渊,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初名将,后封伏波将军。年12失去父母,他的几个哥哥将他抚育成人。开始时向人学习《诗经》,但不满意当时的章句文学。又因家计艰难,而想改行到边境上经营畜牧业。他的大哥马况看出他胸有大志,便对他说:您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应当放长一些时间成材。优秀的工匠不会将未制成的毛坯出示于人,我看还是按您的想法去做吧!后来马援经过多年磨炼,终于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出典】:

后汉书》卷24第828页《马援传》:“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例句】: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主谓 原指大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用以比喻有大才的人成就事业较晚。语出《老子》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向斯《宫》卷5:“同平章事(宰相)张柬之,是位~的栋梁之臣。”△褒义。用于描写成才之路。→精金百炼 后生可畏←→秀而不实 老大无成 苗而不秀


【词语大器晚成】  成语:大器晚成汉语词典:大器晚成

猜你喜欢

  • 伤禽悲弦

    同“伤禽畏弦”。清曾国藩《杂诗》之四:“伤禽悲弦声,游鱼惊月影。”

  • 居稽

    《礼记.儒行》:“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郑玄注:“稽,犹合也,古人与合则不合于今人也。”后因以“居稽”指怀古。清刘大櫆《程易田诗序》:“念长与诸君子游处,不可得矣。居稽也,弦诵也,欣欣而忘其倦也。

  • 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约束。一说,俭约。鲜( ㄒㄧㄢˇ xiǎn ):少。 因能自我约束而犯过失的事极少。一说,因能力行俭约而犯过失的事极少。语出《论语.里仁》:“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后汉书.虞延传》:“延谏

  • 入洛

    《晋书.陆机传》:“至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造太常张华。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世说新语.言语》:“陆机诣王武子”梁.刘孝标注引《晋阳秋》:“平吴之利,在获二俊。”晋武帝

  • 牛刀小邑

    同“牛刀百里”。清钱谦益《丙申春就医秦淮寓丁家水阁》诗之九:“牛刀小邑亦长编,朱墨纷披意惘然。”

  • 开汤罟

    源见“网开三面”。谓打开三面猎网。比喻除去恶势力。唐杜牧《李甘诗》:“太和八九年,训 注极虓虎……其冬二凶败,涣汗开汤罟。”

  • 画壁唱黄河

    源见“旗亭画壁”。借指诗人聚会。清蒋敦复《长亭怨.寄王四篁》词:“画壁唱黄河,谁想便、旗亭人散。”

  • 覆公折足

    源见“折鼎覆?”。比喻不胜重任,败坏公事。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太尉樊稜,司徒许相,皆窃位怀禄,苟进无耻,终无匡救之益,必有覆公折足之患。”主谓 比喻不胜重任,败坏公事。语本《易经·鼎》:“鼎

  • 一梦成炊黍

    同“一觉黄粱熟”。宋吴文英《杏花天.重午》词:“幽欢一梦成炊黍。”

  • 蜀女化蚕

    《搜神记》卷十四“女化蚕”:“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