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嫫母

嫫母

荀子.赋》:“闾娵、子奢,莫之媒也。嫫母、力父,是之喜也。”唐.杨倞注:“嫫母,丑女,黄帝时人。”《淮南子.说山训》:“嫫母有所美。”东汉.高诱注:“姆母,古之丑女,而行贞正,故曰有所美。”

传说黄帝时有一女子,以貌丑德高闻名,是为嫫母。后遂用为咏丑女之典。

唐.李白《鸣皋歌送岑徵君》诗:“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典源】《荀子·赋篇》:“嫫母、力父,是之喜也。”唐·杨惊注:“嫫母,丑女,黄帝时人。”《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汉书·古今人表》:“(mu)母,黄帝妃,生仓林。”

【今译】 嫫母 (一作嫫姆、姆) 是黄帝时人,一说为黄帝妃。她容貌很丑。

【释义】 后以此典指丑妇人; 或借指丑陋的事物。

【典形】 嫫母、嫫母貌、嫫母姿、嫫与施、嫫母颜。

【示例】

〔嫫母〕 唐·李白 《鸣皋歌送岑征君》:“蝘蜓嘲龙,鱼目混珍; 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唐·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嫫母貌〕 清·赵执信《潮州昌黎庙碑》:“使君苦要余,炫弄嫫母貌。”

〔嫫母姿〕 唐·于濆《苦辛吟》:“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嫫与施〕 宋·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君能切体类,镜照嫫与施。”


【词语嫫母】   汉语词典:嫫母

猜你喜欢

  • 金谷宴

    源见“金谷酒数”。指豪侈的盛宴。《金瓶梅词话》二七回:“朝随金谷宴,暮伴红楼娃。休道欢娱处,流光逐暮霞。”【词语金谷宴】   汉语大词典:金谷宴

  • 颠倒著衣裳

    同“颠倒衣裳”。唐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诗:“枕上忽惊起,颠倒著衣裳。”

  • 为富不仁

    原指一心求利,就不可能为别人着想,使别人受益,后则用以形容富人刻薄成性,唯利是图。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说,老百姓的生产活动不能忽视。老百姓的一般情况是:有固定的产业才有稳定的思想,没有固定的

  • 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诺:应诺。 父亲召唤,来不及应诺,马上就起身;君主召唤,不等待车马驾好就先走了。 意谓对君父的召唤,迫不及待地趋赴。表示恭敬之至。语出《孟子.公孙丑下》:“《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 敲牛角

    源见“宁戚饭牛”。指怀才不遇的失意伤叹。唐李咸用《秋日送严湘侍御归京》诗:“谁听宁戚敲牛角,月落星稀一曲歌。”

  • 听折弦

    源见“蔡琰辨琴”。借指女儿。明高启《除夕客中忆女》诗:“今夜寒斋雪,何人听折弦!”

  • 听乐属文

    唐李翰一边听声乐,一边写文章的事。《渊鉴类函.乐总载三》:“唐李翰为文,思迟。求乐者,奏之,神逸,乃属文。”属( ㄓㄨˇ zhǔ 主)文:作文章。

  • 神人送玉衣

    《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传》“后三岁失父”裴松之注引《魏书》载:甄后幼时,每寝,“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相者刘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因以“神人送玉衣”为称颂贤后的典实。唐皇甫冉《赠恭

  • 洧津

    源见“洧外”。谓男女结成恩爱之情。明徐渭《握锥郎》诗:“投桃或可求连理,赠药安知不洧津。”【词语洧津】   汉语大词典:洧津

  • 金环探树

    源见“羊祜识金环”。迷信谓记得前世遗物。元柳贯《过铁峰书台》诗:“宝玦悬腰非少日,金环探树是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