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尺布斗粟

尺布斗粟

粟(sù速):谷子。此典本指少量布和谷子。比喻汉文帝刘恒和弟弟刘长间利害冲突不能相容。后以此典形容兄弟间有利害冲突而不能忍让。刘长(前198年——前174年),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封刘长为淮南王(辖境约当今安徽、河南两省淮河以南及湖北省东部),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汉文帝前六年(前174年),刘长阴谋叛乱,事发被拘,在流放途中,刘长不食而死。民间有人编一首歌词,唱淮南王道:“一尺麻布,可以缝衣;一斗谷子,还能捣米。兄弟两人,不能相容。”

【出典】:

史记》卷118《淮南衡山列传》3080页:“民有作歌(指能唱之词,“歌”为名词)歌(唱,“歌”为动词)淮南王厉(《谥法》:“暴慢无亲日厉。”此为刘长死后追称“厉”,含贬意)王曰:‘一尺布(麻布),尚(还)可缝;一斗粟(去皮小米),尚可舂(chōng冲,把谷类外壳捣掉)。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例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它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以此愧陛下。” 唐·魏徵等撰《隋书·文四子传·论》;“俄属天步方艰,谗人已胜,尺布斗粟,莫肯相容。” 宋·王属称《济州龙泉寺修三门记》:“吾粗衣粝食,往来竹山上庸间,得尺布斗粟负荷而归,积毫累铢以至百万。” 宋·辛弃疾《最高楼·闻前冈周氏旌表有期》:“君听取,尺布尚堪缝,米粟也堪舂,人间朋友犹能合,古来兄弟不相容。” 明·赵弼《酆都报应录》:“至若淮南迁蜀而死,天子闻尺布斗粟之谣,辄食甚哀。”


并列 ①一尺布可以缝一件用物,一斗粟也可以舂成米,但兄弟两人却不能和合。语本《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明·赵弼《丰都报应录》:“至若淮南迁蜀而死,天子闻~之谣,辍食甚哀。”△描写兄弟不和。↔手足之情 鹡鸰在原。一尺布,一斗谷子。形容东西数量极少。宋·王禹偁《济州龙泉寺修三门记》:“吾粗衣粝食,往来竹山上庸间,得~负荷而归,积毫累铢以至百万。”△形容数量少。也作“斗粟尺布”。


【词语尺布斗粟】  成语:尺布斗粟汉语词典:尺布斗粟

猜你喜欢

  • 维嵩

    《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毛传:“崧,高貌,山大而高曰崧。”崧,同“嵩”。后即以“维嵩”形容高。亦用指中岳嵩山。唐薛存诚《嵩山望幸》诗:“降灵逢圣主,望幸表维嵩。”唐 刘耕《和主司王

  • 梦熊罴

    《诗.小雅.斯干》:“吉梦维何,维熊维罴。”又:“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郑玄笺:“熊罴在山,阳之祥也,故为生男。”后因以“梦熊罴”为生男吉兆。唐李群玉《哭小女痴儿》诗:“

  • 彦国吐屑

    《晋书.胡毋辅之传》:“胡毋辅之字彦国,泰山奉高人也。……辅之少善高名,有知人之鉴。性嗜酒,任纵不拘小节。与王澄、王敦、庾敱俱为太尉五衍所昵,号曰‘四友’。澄尝与人书曰:‘彦国吐佳言如锯木屑,霏霏不绝

  • 歼良歌黄鸟

    源见“秦穆杀三良”。痛斥暴君,哀悼被残害的贤良。柳亚子《赠王若飞夫人》诗:“歼良谁赎歌《黄鸟》,家祭无忘告赤旗。”

  • 章台游

    同“章台走马”。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不学王阳平生铸金之术,未同张敞终日章台之游。”

  • 左挈右提

    见“左提右挈”。蔡东藩《民国演义》87回:“况冯总统江淮坐镇,夙得军心……果能举~之实,宁复有南强北胜之虞?”【词语左挈右提】  成语:左挈右提

  • 绣衣

    同“绣衣持斧”。《北史.高道穆传》:“臣虽愚短,守不假器,绣衣所指,冀以清肃。”【词语绣衣】   汉语大词典:绣衣

  • 美盛德之形容

    形容:表现,体现。 赞美盛德的表现。 古代指“颂”这种文体的写作目的。语出《文选.卜商〈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宋.田锡《籍田颂并序》:“因侍耕而献颂,用庆升平。美盛德之形容,纪皇猷之万

  • 五车腹笥

    源见“五车书”、“孝先便腹”。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说起他聪明,就如颜子渊闻一知十;论起他饱学,就如虞世南五车腹笥。”【词语五车腹笥】  成语:五车腹笥汉语大词典:五车

  • 作冰

    源见“冰人”。旧称做媒人。《聊斋志异.辛十四娘》:“我为汝作冰,有何舛谬?”【词语作冰】   汉语大词典: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