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异口同音

异口同音

也作“异口同声”,形容大家的说法完全一致。庾炳之(388-450年)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初为祕书、太子舍人。后迁吏部尚书,参与机密,一时权倾朝野,内外归附。庾炳之性强急,喜怒露于辞色。素无学识,所以不为众望所推。一次,吏部令史钱泰、主客令史周伯齐到他家中议事。钱泰善弹琵琶,周伯齐善唱歌,庾炳之便强留他们住下。按规定,令史议事,不能住宿在外,所以有司弹劾了他。宋文帝历来对他十分优宠,不欲治罪,而想将其调任丹阳。尚书右仆射何尚之奏言:“庾炳之所做的事情,人们都异口同声,即使陛下对他恩宠再大,如果派他去丹阳任长官,恐怕很难预测有什么好处。”宋文帝终于罢免了庾炳之的官。

【出典】:

宋书》卷53《庾炳之传》1520页:“太祖欲出炳之为丹阳,又以问尚之,尚之答曰:‘……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例句】:

旧唐书·穆宗贞献皇后萧氏传》:“今自上及下,异口同音,皆言萧弘是真,萧本是伪。” 鲁迅《我要骗人》:“日本的报章,中国的报章,都异口同声的对于搬了家的人们给了一个‘愚民’的徽号。”


见“异口同声”。鲁迅《彷徨·长明灯》:“‘那自然!’三个人~地说。”


【词语异口同音】  成语:异口同音汉语词典:异口同音

猜你喜欢

  • 金谷之罚

    源见“金谷酒数”。指罚酒三杯。《聊斋志异.苗生》:“众欲联句。苗争曰:‘纵饮甚乐,何苦愁思!’众不听,设金谷之罚。”

  • 析珪而爵

    见“析圭儋爵”。《史记·司马相如传》:“故有剖符之封,~,位为通侯,居列东第。”

  • 莼鲈兴动

    同“莼鲈引兴”。宋赵以夫《贺新郎.送郑怡山归里》词:“自是莼鲈高兴动,恰值春山杜宇。漫回首软红香雾。”

  • 感恩珠

    源见“鲛人泣珠”。指报恩。唐李群玉《病起别主人》诗:“益愧千金少,情将一饭殊。恨无泉客泪,尽泣感恩珠。”泉客,鲛人的别称。【词语感恩珠】   汉语大词典:感恩珠

  • 翰墨三馀隙

    源见“三馀”。谓抓紧空闲时间从事写作绘画等。唐杨炯《和郑雠校内省眺瞩思乡怀友》:“翰墨三馀隙,关山四望悬。”

  • 止酒

    禁酒,戒酒。晋代陶渊明有《止酒》诗:“平生不止酒,酒止情无喜。”【词语止酒】   汉语大词典:止酒

  • 破镜重归

    同“破镜重圆”。《聊斋志异.细侯》:“破镜重归,盟心不改,义实可嘉。”见“破镜重圆”。《聊斋志异·细侯》:“~,盟心不改,义实可嘉。”【词语破镜重归】  成语:破镜重归

  • 累茵之悲

    《孔子家语.致思》:“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累茵,多层垫褥。后因以“累茵之

  • 尚慎旃哉

    尚:还。旃:之。 还要小心谨慎啊。 勉人做事谨慎之语。语出《诗,魏风.陟岵》:“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高亨今注:“上,读为尚。”《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逢场作戏,胜败何关?若当局者角争得失

  • 罗母焚裘

    《晋书.罗企生传》:“(桓玄)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注:公元三九八年,桓玄与南兖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反对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