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

原指要减少争讼,不要生事扰民,后演变为指调和人事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汉章帝刘炟(56-88年),明帝第五子,在位十四年,在位期间,外戚势力开始增长,矛盾也逐渐激化。为了缓和矛盾,元和二年(85年)春,他向三公颁诏说:“目下正值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应顺应阳气上升之势,促使万物更加繁茂。要通知各地官府,凡非死刑案件不必察验追查,官吏之间互相争讼及民事纠纷暂不受理。以期达到平息事端,顺应万物生长之情,待立秋后再恢复往常办法。”

【出典】:

后汉书》卷3第148页《章帝纪》:“又诏三公曰:方春生养,万物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立秋如故。”

【例句】: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畏鬼者常情,非辱也。谬答以畏,可息事宁人。彼此相激,伊于胡底乎?”


连动 息,停止,平息。宁,安宁。原指不生事端,坑害百姓。后指停止纷争,彼此相安。《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敬奉天气。”柳青《创业史》:“在白占魁要去吆东的时候,他为什么~,含含糊糊同意呢?”△常用于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平息下去,使得到安宁,和睦相处。但有时指无原则的调和。→排患解难 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无事生非 惹是生非 煽风点火


【词语息事宁人】  成语:息事宁人汉语词典:息事宁人

猜你喜欢

  • 泌水衡门

    同“衡门泌水”。高珪《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之四:“泌水衡门寄托深,万方多难独沈吟。”

  • 癞虾蟆想吃天鹅肉

    《水浒传》第一〇一回:“王庆那敢则声,抱头鼠窜,奔出庙门来,噀一口唾,叫声道:‘啐!我直恁这般呆!癞虾蟆怎想吃天鹅肉!’”“癞虾蟆想吃天鹅肉”,是当时民间俗语,意思是比喻心高妄想。《红楼梦》第十一回:

  • 立雪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禅师”:“(达摩)师寓止于嵩山少林寺。……时有僧神光(即慧可)者,……晨夕参承,……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中土禅宗二祖慧可,初参达摩祖

  • 踣鹿

    《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后因以“踣鹿”比喻得到别人帮助或援助他人。清林则徐《覆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而且用诸国以并拒?夷,则有如踣鹿;若因?夷而并绝

  • 轩郎

    源见“乘轩鹤”。鹤的别称。宋 陶穀《清异录.轩郎》:“韩中书俾舒雅作《鹤赋》,有曰:‘眷彼轩郎,治兹松府。’”【词语轩郎】   汉语大词典:轩郎

  • 文房四物

    见“文房四宝”。【词语文房四物】  成语:文房四物汉语大词典:文房四物

  • 熊轩

    同“熊轼”。唐刘祎之《酬郑沁州》诗:“麒阁一代良,熊轩千里躅。”【词语熊轩】   汉语大词典:熊轩

  • 负乘斯夺

    《易.系辞上》:“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后以“负乘斯夺”指才德不称其职会招致祸患。宋岳飞《辞宣抚副使札》:“兼招讨使,权不为不重,若更加以甚高非常之宠,必起负乘斯夺之悔,所有宣抚副使恩命,实

  • 梦里覆蕉

    同“梦中蕉鹿”。宋孙觌《兴化朱公大卿没于庚申岁其子过余赋小诗以饯之》:“梦里覆蕉疑有鹿,食前弹铗叹无鱼。”

  • 佳城郁郁

    晋.张华《博物志》七《异闻》:“汉滕公(夏侯婴)薨,求葬东都门外,公卿送丧,驷马不行,踣地悲鸣。跑蹄下地,得石有铭,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遂葬之。”《西京杂记》四记作夏侯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