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曲高和寡

曲高和寡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楚襄王听了别人的流言,责问宋玉行为是否有所不检点。宋玉用国中有人唱雅俗不同曲调的歌和者多寡不同作比,说明“曲高弥寡”的道理,借以表明自身行为清高,不同于流俗,故而得不到大家的赏识。后因用以比喻人品、言论或作品越高雅艰深,知音也就越少。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篇》第五回:“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


主谓 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和的人就越少。比喻文艺作品或言行越高深,理解它的人就越少。语本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曲,不读作qū。和,不读作hé,意为“唱和”。△有时用来客观地赞扬作品或言行精妙绝伦,超卓不凡;有时则用来讽刺文艺创作不通俗,不大众化,或讽刺某些唱高调的人。↔一唱百和


解释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亦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襄王听到别人诽谤宋玉的谗言。有一次,他问宋玉:“你的所作所为大概有不妥之处吧,不然大家怎么都这么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啊!大概有这种情况。不过希望大王先原谅我的过错,让我把话说完。”

宋玉接着说道:“有个人在楚国的都城郢城里唱歌,一开始唱的是《下里巴人》,城里接着他应和的有数千人,接着他又唱《阳陵采薇》,城里接着他应和的有数百人,随后他又唱《阳春白雪》,城里接着他应和的只有几十个人,最后,这人又唱起又高又细的商羽之调,中间还夹杂着征音的变调,这时城里能够接着应和的,仅仅只有几个人而已。因此,曲子的声调越高,能跟着应和的人就越少。因此鸟类里有凤凰而鱼类里有大鲸,凤凰能高飞至九千里,穿越层层白云,背负广袤的青天,在辽阔深远的天空自由翱翔。田间地头的小(yàn)雀,怎么能决断天地的高远呢?鲸早晨从昆仑山出发,中午在东海边的碣石晾晒鱼鳍,晚上在河南的孟诸之泽中歇息。池塘里的小鱼,又怎能丈量江海之大呢?其实,并非只是鸟里有凤凰、鱼里有大鲸,读书人中也一样。道德高尚的人有卓越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超然于世却不同流合污。世俗中的浅陋之人,又哪里明白我的所作所为呢?”

近义阳春白雪

反义下里巴人

例句

曲高和寡就容易脱离群众。


【词语曲高和寡】  成语:曲高和寡汉语词典:曲高和寡

猜你喜欢

  • 定远笔

    同“班超笔”。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一:“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 安丘壁里藏

    源见“复壁埋名”。指隐匿避难。清毛奇龄《徐允哲读予文稿辱贻二绝微及予旧事感生于心依韵奉和》之一:“素衣何幸变为苍,长就安丘壁里藏。”

  • 人心不同如其面

    《左传.襄公三一年》:“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郑子产对子皮说:人的心理现象不同,恰如每个人的面貌不同一样,我怎敢说阁下的面貌就和我的面貌一样呢

  • 上书梁狱

    同“梁狱上书”。清吴兆骞《感怀诗呈家大人》:“授简圜扇思夏胜,上书梁狱泣邹阳。”

  • 两虎相斗

    比喻两雄相争。指势均力敌的双方你死我活的搏斗。《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不如善楚。”大王:指秦王。主谓 比喻两强相争。语本《战国

  • 庞眉黄发

    眉斑白,头发黄。指老人。庞,用同“庬”。《北史.隋纪下.炀帝》:“朕永言稽古,用求至理,是以庞眉黄发,更令收叙,务简秩优,无亏药饵,庶等卧理,伫其弘益。”见“尨眉皓发”。《北史·隋纪下·炀帝》:“朕永

  • 吠尧跖尨

    同“吠尧桀犬”。清李渔《玉搔头.误投》:“悔做了当车怒螳,吠尧跖尨。”

  • 捕风捉影

    《汉书.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后以“捕风捉影”喻虚幻不实或无根据地臆测。《朱子语类》卷六九:“若有一豪之不实,如捕风捉影,更无下功处,德何而进?”

  • 张徽一曲

    唐.张祜《雨霖铃》:“雨霖铃夜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长说上皇和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雨霖铃》引《明皇别录》:“帝幸蜀,南入斜谷。属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

  • 鸾凤分飞

    源见“卜凤”。比喻夫妻离散。唐房千里《寄妾赵氏》诗:“鸾凤分飞海树秋,忍听钟鼓越王楼。”主谓 比喻夫妻、情侣离别或离散。唐·房千里《寄妾赵氏》诗:“~海树秋,忍听钟鼓越王楼。”△用于形容夫妻、情侣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