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曳尾涂中

曳尾涂中

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楚威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愿以国内之事委托贤人而相累)!’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藏于笥而覆以巾)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泥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走吧)!吾将曳尾于涂中。’”

涂,是污泥。庄子以神龟的两种境遇“留骨庙堂”与“曳尾涂中”为喻,说明与其扬名显身于庙堂,位列卿相;还不如全生远害,在乡间草泽,隐踪敛迹,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庄子消极避世思想的一种反映。

后以曳尾涂中喻指追求自由恬淡的生活。

唐刘禹锡《乐天重寄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诗:“秋隼自能凌汗漫,寒龟饮气受泥涂。”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情感不是轻松乐观的,似为反用其意。

唐胡曾《濮水》诗:“青春行役思悠悠,一曲汀蒲濮水流。正见涂中龟曳尾,令人特地感庄周。”


述补 涂:泥。神龟拖着尾巴在泥潭中。比喻逍遥自在的隐逸生活。语出《庄子·秋水》:“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三国志·蜀书·郤正传》:“是以贤人君子,深图远虑,畏彼咎戾,超然高举,宁曳尾于涂中,秽浊世之休誉。”※涂,不作“途”。△多用于气节、志趣方面。→东山高卧枕石漱流 ↔钻营奔竞 持禄养交。 也作“摇尾涂中”、“曳尾泥涂”。


【典源】《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今译】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派了两位大夫去邀请,说:“要以国家政事让先生操心了。”庄子持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死了三千年了,大王用巾盒珍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只龟,是宁可死了留下骨甲而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泥里爬呢?”两位大夫说:“当然是愿意活着爬行在泥涂里。”庄子说:“那就请便吧,我将爬行在泥涂里。”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甘于贫贱而隐居避世。

【典形】 掉尾涂中、龟曳尾、泥龟、泥曳龟、泥中龟、漆园曳龟、曳尾、庄龟、庄生钓、龟常曳尾、曳尾出泥龟、庄生垂钓。【示例】

〔掉尾涂中〕 三国·曹植《七启》:“假灵龟以托喻,宁掉尾于涂中。”

〔龟曳尾〕 宋·杨亿《偶作》:“只羡泥涂龟曳尾,翻嫌雾雨豹成章。”

〔泥龟〕 唐·钱起《巨鱼纵大壑》:“倾危嗟幕燕,隐晦诮泥龟。”

〔泥曳龟〕 清·王士禛《送陶季之潞州》:“壮心犹作骥伏枥,适志无如泥曳龟。”

〔泥中龟〕 宋·陆游《长饥》:“早年羞学立仗马,末路幸似泥中龟。”

〔漆园曳尾〕 明·袁宏道《偶成》:“彭泽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岂无才。”

〔曳尾〕 宋·陈师道《送何子温移亳州》之一:“烹鲜师老耳,曳尾肯蒙庄。”

〔庄龟〕 元·耶律楚材《和移刺继先韵》之二:“涂中曳尾希庄龟,江夏沉舟悲祢鹗。”

〔庄生钓〕 南朝梁·刘孝胜《武溪深行》:“暂侣庄生钓,还滞鄂君行。”


【词语曳尾涂中】  成语:曳尾涂中汉语词典:曳尾涂中

猜你喜欢

  • 漆园书

    源见“漆园吏”。指《庄子》。唐李德裕《重忆山居.漏潭石》诗:“常疑六合外,未信漆园书。”

  • 看杀玉人

    同“看杀玉车人”。唐 孙元晏《卫玠》诗:“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

  • 奴婢学夫人

    源见“婢作夫人”。谓摹仿不像。明汤显祖《牡丹亭.闺塾》:“待俺写个奴婢学夫人。”

  • 雕怯惊弓

    源见“空弦落雁”。比喻受过打击而惊恐异常。叶玉森《摘红英》词:“千军唱,刀环响,雕怯惊弓,虎啼空帐。”

  • 当刑而王

    《汉书.黥布传》:“少时客相之,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后以谓先经受磨难而后飞黄腾达。明沈鲸《双珠记.僧榻传音》:“我爹爹是个大儒,指望立身行道;今遭此患难,

  • 垂杨生左肘

    源见“柳生左肘”。泛称生病。唐王维《老将行》诗:“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 叔痴

    同“湛痴”。唐李商隐《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仆御嫌夫懦,孩童笑叔痴。”

  • 牧羊儿

    同“金华牧羊儿”。元顾盟《送王子春归金华》诗:“君归金华山,当逢牧羊儿。”【词语牧羊儿】   汉语大词典:牧羊儿

  • 总角

    《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孔颖达疏:“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羊角,故称。后因以“总角”为借指童年之典。晋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

  • 腹蟹目虾

    《文选.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南越志》:‘璅蛣,长寸余,大者长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荚,合体共生,俱为蛣取食。’又曰:‘海岸间颇有水母,东海谓之䖳,正白,蒙蒙如沫,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