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殊途同归

殊途同归

原作“同归殊途”,意谓通过不同道路,达到一个目标。孔子曾经说过,天下的人,最后都回到同一个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来是一致的,但人们却有种种的思虑。

【出典】:

《易·系辞下》:“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例句】:

汉·班固《汉书·王莽传赞》:“昔秦燔《诗》《书》以立私议,莽诵《六艺》以文奸言,同归殊途,俱用灭亡。” 西晋·葛洪《抱朴子》:“或运思于立言,或铭勋乎国器,殊途同归,其致一也。” 唐·房玄龄《晋书·律历志》:“案三公议,皆综尽典礼,殊途同归,欲使效之璇玑,各尽其法。”


主谓 从不同的途径,到达共同的目的地。比喻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语本《易经· 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马南邨《燕山夜话》:“路子可以有几条,可以~,有心人都无妨试试。”△多用于事情的结果方面。→异曲同工 江河同归 殊涂一致 ↔同床异梦同门异户 南辕北辙。也作“同归殊途”、“殊方同致”、“殊涂同归”、“殊涂同会”、“殊涂同致”、“殊涂一致”、“殊路同归”、“殊致同归”。


【词语殊途同归】  成语:殊途同归汉语词典:殊途同归

猜你喜欢

  • 千日睡

    同“千日醉”。陶牧《戏叠剑华韵》:“醉后不辞千日睡,酒中幸得一时名。”

  • 杕杜

    《诗.唐风.杕杜序》:“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后因以“杕杜”喻骨肉情谊。南朝 梁江淹《王侍中怀德》诗:“既伤蔓草别,方知杕杜情。”《诗.小雅.杕杜序》:

  •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不懂得命运,就不能做君子。 古代儒家教人顺从天命。语出《论语.尧曰》:“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元.无名氏《渔樵记》二析:“岂不闻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则这天不随人呵!”

  • 季常之惧

    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陈慥字季常,公弼之子,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

  • 陈登上下床

    源见“元龙高卧”。比喻地位高下悬殊。宋朱槔《三山次潘静之升书记韵》:“且倾徐邈圣贤酒,不问陈登上下床。”

  • 江郎锦

    源见“残锦”。喻指富丽的文采或诗文。清祁寯藻《春草吟》:“明知不是江郎锦,拉杂摧烧亦可悲。”

  • 张仪展舌

    源见“张仪舌”。谓施展才干。唐李群玉《献王中丞》诗:“张仪会展平生舌,韩信那惭跨下羞?”

  • 德润佣书

    三国吴阚泽家贫穷,给人抄书以求得学问的故事。《三国志.吴志.阚泽传》:“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也。家世农夫,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兼通历数,

  • 还桑葚

    桑葚:桑树之果实。比喻为官清廉,不取民间一财一物。出自隋赵轨事迹。赵轨,河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生卒年代不详。幼年时生活清苦,但刻苦好学,注意品德修养。北周时曾任卫州治中,杨坚建立隋朝后转齐州别

  • 味外味

    唐.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二《与李生论诗书》:“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又云:“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唐.司空图在谈到关于诗的体会时,用“味”来表达诗所蕴含的情趣意境给人的感受,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