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河东三箧

河东三箧

42` 同“汉箧亡书”。清宋荦《〈唐百家诗选〉序一》:“及梓成,果大行于时……莫不思复得河东三箧,以睹其全焉。”


偏正 指丢失的书籍。语本《汉书·张安世传》:“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清·宋荦《〈唐百家诗选〉序一》:“及梓成,果大行于时,宝爱之者,比于吉光片羽,莫不思复得~,以睹其全焉。”△多用于指丢失的书籍。


【典源】《汉书·张安世传》:“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qie),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今译】 汉武帝巡幸河东时,丢失三箱书籍,召问群臣其中书籍,群臣都不记得,只有张安世记住,一一述说清楚。事后悬赏寻找,复又得书,将张安世所述与书校核,竟无一遗漏。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读书广博,记忆超群。

【典形】 安世诵亡书、 汾河委䇲、 汉箧亡、河东三箧、三箧、亡三箧。

【示例】

〔安世诵亡书〕 宋,苏轼《和刘景文见赠》:“留子非为十日饮,要令安世诵亡书。”

〔汾河委荚〕 唐·李善《上文选注表》:“汾河委䇲, 夙非成诵; 嵩山坠简,未议澄心。”

〔汉箧亡〕 宋·陆游《鼠败书》:“坐令汉箧亡,不减秦火厄。”

〔河东三箧〕 清·王士禛《阅先兄西樵故书泣赋》:“南面百城如昨梦,河东三箧忆往年。”

〔三箧〕 唐·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鲁宫藏篆,汲冢遗编,无不日览万言,暗识三箧。”

〔亡三箧〕 清·唐孙华《伏闻上从学士臣揆叙俯询》:“腹空何补亡三箧,头白谁能读五车。”


【词语河东三箧】  成语:河东三箧汉语词典:河东三箧

猜你喜欢

  • 枳棘鸾

    比喻屈居下位的贤才。唐孙逖《和左卫武仓曹卫中对雨创韵赠右卫李骑曹》: “枳棘鸾无叹,椅梧凤必巢。” 参见:○枳棘栖凤

  • 介山之隐

    源见“绵上隐”。称有功不求赏而避世隐居。清钱谦益《母刘氏赠恭人》:“不愧介山之隐,亦已足矣。”

  • 百金诺

    源见“一诺千金”。指信实可靠的诺言。唐高適《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何意千里心,仍求百金诺?”【词语百金诺】   汉语大词典:百金诺

  • 居安资深

    《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朱熹集注:“自得于己,则所以处之者安固而不摇,处之安固,则所藉者深

  • 休戚与共

    休,吉庆,美善,福禄;戚,忧愁,悲伤。休戚与共:比喻与人同患难,共安乐,感情息息相通。春秋时期,晋襄公曾孙姬周成人后,根据晋献公以来国内不留群公子的规定而去洛阳,在周大夫单襄公手下当家臣。他年纪虽小,

  • 痴儿公事了

    同“痴儿了公事”。宋辛弃疾《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词:“痴儿公事了,吴蚕缠绕,自吐余丝。”

  • 织锦回文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唐.武则天《璇玑图序》

  • 尝鼎一脔

    《吕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鼎在古代是烹煮食物的器皿,脔指切成小块的肉。尝鼎一脔原意是尝鼎镬中的一块肉,便可知鼎镬中食物的滋味。后用尝鼎一脔比喻根据部分可推知全体。王安石《

  • 侧弁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诗经》中有以“侧弁”(歪戴帽子)描写君臣狂饮醉态之语。后以“侧弁”喻指醉态。唐.羊士谔《乾元初严黄门自京兆少尹贬牧巴郡……乃赋诗

  • 凿坯而遁

    同“凿坏而遁”。唐元结《问进士》:“何人凿坯而遁?何人终日扫门?”见“凿坏而遁”。【词语凿坯而遁】  成语:凿坯而遁汉语大词典:凿坯而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