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温柔乡

温柔乡

旧题汉.伶玄《飞燕外传》:“是夜进合德(赵宜主飞燕之妹。江都王协律舍人冯万金与江都中尉赵曼妻江都王孙女姑苏主私通,一产二女,长曰宜主,次曰合德,皆冒姓赵),帝(汉成帝刘骜)大悦,以辅(颊骨,此指面颊)属(此指接触)体,无所不靡(细腻),谓为温柔乡。(帝)谓嬺(音yì,今作嫕。此指樊嫕,飞燕姑妹)曰:‘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录自《龙威秘书》第七册)此事又见《说郛》商务印书馆刊涵芬楼本卷三十二、唐.冯贽《云仙杂记》十《赵后外传》。

此处“温柔乡”比喻美色迷人之境,“白云乡”指仙人所居之处。后因以“温柔乡”喻指新婚或女色柔情,以“白云乡”喻指求仙访道之事。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五出《访翠》:“端详,窗明院敞,早来到温柔睡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萧七》:“粉腻脂香集绮筵,温柔乡亦有前缘。萧郎未饮心先醉,袖得绫巾竟杳然。”


偏正 旧指美女的闺房。比喻女色迷人之所。汉·伶玄《飞燕外传》:“是夜进合德,帝大悦,以辅属体,无所不靡,谓为~。”《聊斋志异·天宫》:“遂使糟丘台上,路入天宫;~中,人疑仙子。”△描写温柔之所。→安乐窝


【典源】 旧题汉·伶元 《飞燕外传》:“是夜进合德,帝大悦,以辅属体,无所不靡,谓为温柔乡。谓 (樊)嫕(yi)曰:‘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

【今译】 汉成帝宠爱皇后赵飞燕,赵飞燕又将她妹妹合德也引荐入宫,合德也长得十分美貌动人。成帝大悦,觉得她的身体到处都非常柔软,称为温柔乡。对樊嫕说:“我就在这乡里终老了,不能学武帝求仙访道了。”

【释义】 后以此典指使人沉迷之境,多指女色; 也用以借指花等。

【典形】 老温柔、柔乡、温柔、温柔家、温柔老是乡、温柔乡、温柔娱老、乡号温柔、乡入温柔、温柔不住、向温柔、连醉温柔、恋温柔、温柔堪老乡。

【示例】

〔老温柔〕 元·萨都拉《洞房曲》:“人生只合老温柔,璧月长教挂琼树。”〔柔乡〕 清·黄景仁《浪淘沙·幽会》:“今夜醉柔乡,且费商量。和衣霍地倒银床。”

〔温柔〕 宋·苏轼《次韵李邦直感旧》:“婉娩有时来入梦,温柔何日听还乡。”

〔温柔家〕 宋·苏轼《三月二十日多叶杏盛开》:“坐令游侠窟,化作温柔家。”

〔温柔乡〕 宋·范成大《乐先生辟新堂以待芍药》:“多情开此花,艳绝温柔乡。”

〔温柔娱老〕 清·王摅《追哭亡室》:“温柔以娱老,此事宜达官。”

〔乡号温柔〕 宋·秦观《长相思》:“记歌名宛转,乡号温柔。曲槛俯清流。”

〔乡入温柔〕 清·归庄《感事寄二受翁》之二:“病闻妙道加餐稳,乡入温柔娱老宜。”


【词语温柔乡】  成语:温柔乡汉语词典:温柔乡

猜你喜欢

  • 空天下马

    同“空群冀北”。金元好问《答公茂》诗:“冀北已空天下马,江东全倚谢家安。”

  • 邵侯瓜

    同“邵平瓜”。明 金白屿《梅花酒.送吴怀梅归歙》套曲:“栽两行陶令柳,种几亩邵侯瓜,这搭儿快活杀。”【词语邵侯瓜】   汉语大词典:邵侯瓜

  • 羯鼓彻明催

    同“羯鼓催春雷”。明唐寅《落花诗》:“忍唱《骊歌》送春去,悔教羯鼓彻明催。”

  • 十九人

    源见“毛遂自荐”。指庸碌之辈。唐 高拯《及第后赠试官》诗:“公子求贤未识真,欲将毛遂比常伦。当时不及三千客,今日何如十九人?”【词语十九人】   汉语大词典:十九人

  • 不胫而走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胫,小腿。后以“不胫而走”形容事物传布迅速,风行一时。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

  • 贾生涕

    《汉书.贾谊传》载:汉文帝时,天下初定,制度疏阔,匈奴侵边,诸侯王不服,“谊数上疏陈政,多所欲匡建,其大略曰:‘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 否终而泰

    同“否终则泰”。《晋书.庾亮传》:“实冀否终而泰,属运在今。”见“否极泰来”。《晋书·庾亮传》:“实冀~,属运在今。”【词语否终而泰】  成语:否终而泰

  • 冤各有头,债各有主

    参见:冤有头,债有主其他 报冤要找作恶者,讨债要找欠债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25:“是呀!你们~,各算各的,不就结了?”△用于比喻报仇讨债要找主要负责人。也作“冤有头,债有主”。【词语冤各有头,

  • 争席

    《庄子.杂篇.寓言》:“阳子居(即杨子居,姓杨,名朱,字子居)南之沛(彭城,即今徐州),老聃西游于秦,邀(遇)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梁国即汴州地方。杨朱南行,老子西游,二人邂逅相逢于梁宋之地,在郊外碰

  • 打十三

    《宋史.刑法志一》载:宋太祖始定折杖之制,凡徒刑五,最轻为徒一年,脊杖十三;又杖刑五,最轻为杖六十,臀杖十三。“打十三”本指宋代刑法从轻发落的杖数,后泛称责打。元 孟 汉卿《魔合罗》楔子:“你若无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