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眼中钉

眼中钉

亦作“眼中疔(dīng丁)”。出自五代后唐赵在礼的事迹。赵在礼(885-946年),字翰臣,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唐同光年间为效节指挥使。后因军变帮助唐明宗即帝位,任邺都留守、兴唐尹,后又历任滑州、沧州、兖州、同州、襄州等镇节度使。清泰三年(936年)又任宋州节度使。他在宋州时做了许多不法事情,百姓深受其苦。后调任别处,宋人听说后十分高兴,互相祝贺道:“眼中拔钉,真让人高兴啊!”赵在礼得知这种情况,为了报复宋人,便要求继续留在宋州,并下令在宋州境内,每口交钱一千,号“拔钉钱”。

【出典】:

新五代史》卷46《杂传第三十四·赵在礼传》504页:“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既而复受诏居职,乃籍管内,口率钱一千,自号‘拔钉钱’。”

【例句】: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3折:“你还道负屈高声,你所事无成,见兄弟,心头刺,眼中疔。” 明·杨慎《古今风谣》:“宋真宗时童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岐途》:“文艺既然是政治家的眼中钉,那就不免被挤出去。”


偏正 比喻最憎恨的人。语本唐·冯贽《云仙杂记·拔丁钱》:“赵在礼在宋州,所为不法,百姓苦之。一日制下,移镇永兴,百姓相贺曰:‘眼中拔却钉矣,可不快哉!’”宋·周辉《清波别志》卷中:“初,丁逐,京师为之语曰:‘欲得天下宁,当拔~;欲得天下好,莫如招寇老。’”△贬义。用以比喻造成极大威胁的人。→肉中刺 ↔掌上明珠


生活中最憎恨的人被称作 “眼中钉”。眼中有 “钉”、肉中有“刺”,这是令人十分痛苦而难以忍受的事,所以对其无比痛恨。很显然,“眼中钉”只是个比喻之词。眼中如果真有 “钉”,那还了得吗?

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 这种比喻从何而来呢?

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赵在礼在宋州当刺史,贪赃枉法,对老百姓十分苛刻,他办事不在 “理”而只 “在礼”( 像他的名字一样) ,人们非常憎恨他,把他比作 “眼中钉”。后来,他终于被朝廷罢了官。消息一传开,老百姓真是弹冠相庆,互相祝贺,都说:“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此后, “眼中拔钉”便成为 “眼中钉”这一惯用语而流传下来。

宋真宗时,参政丁谓擅权,曾罢黜贤相寇准。当时有童谣流传,说道: “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 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钉”与 “丁”同音,很明显指的是丁谓; “寇老”自然是指寇准了。事见明·杨慎 《古今风谣》。


【词语眼中钉】  成语:眼中钉汉语词典:眼中钉

猜你喜欢

  • 蛇埋

    同“埋蛇”。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谦恭周密,言行无乖,忠公兕殪,阴德蛇埋。”

  • 薜萝衣

    同“薜萝”。元倪瓒《寄张贞居》诗:“苍藓浑封麋鹿径,白云新补薜萝衣。”【词语薜萝衣】   汉语大词典:薜萝衣

  • 白首郎

    同“白发郎潜”。唐杜甫《元日示宗武》诗:“训谕表衿子,名惭白首郎。”宋苏轼《次韵赵令铄》:“东坡已报六年穰,惆怅红尘白首郎。”【词语白首郎】   汉语大词典:白首郎

  • 己亥讹

    源见“鲁鱼亥豕”。指书籍传抄或刊刻而产生的文字错误。清 黄鷟来《下龟山》诗:“丰碑尚纪庚辰绩,文学还疑己亥讹。”

  • 日来月往

    同“日往月来”。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一拍》:“日来月往相催迁,迢迢星岁欲周天。”见“日往月来”。《警世通言》卷16:“不去营运,~,手内使得没了。”【词语日来月往】  成语:日来月往汉语大词典:日

  • 辟疆园

    《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历游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

  • 守财奴

    见“守钱虏”条。见“守钱虏”。《歧路灯》100回:“休听那~老姐夫话。”【词语守财奴】  成语:守财奴汉语大词典:守财奴

  • 什袭深藏

    同“什袭珍藏”。元吴师道《红玉杯为陈云峤太祝赋》诗:“华堂舞罢饮阑时,什袭深藏莫刓缺。”

  • 朝生暮死

    早上生,晚上死,指蜉蝣生命极其短促。《尔雅.释虫》:“蜉蝣渠略。”郭璞注:“(蜉蝣)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诗.曹风.蜉蝣》毛传。”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并列 早晨生,晚上死。形容生命短暂。语本

  • 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

    本来是羊,披上了虎皮,但本性未改,看见青草就喜悦,看见豺狼就发抖,忘记了自身所披的虎皮外衣。 表示羊虽化装成虎,也不改变怯弱的本性。语出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