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知难而退

知难而退

本谓作战时要见机而动,不硬去做做不到的事情。后常指见困难退缩不前。公元前636年,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归国为君,是为晋文公。为了取威定霸,公元前632年以救宋为名,联合诸侯与楚国军队进行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在双方部署战争时,楚成王发现战争形势于己不利,下令各路军队撤兵回国。他派遣使者告诉楚军统帅成得臣说:“晋侯在外流亡十九年而终于回国为君,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对民情真伪都了解。天意让他回国,怎么能违背呢?《军志》上说,适可而止。又说,知难而退。又说,正义的事不可抵挡。这几句话,现在说的就是晋国。”成得臣不听楚王命令,仍然进军,结果导致城濮之败。

【出典】: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

【例句】:

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 《吴子·料敌》:“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连动 ①作战或做事要见机行事,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则应退却。《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军之善政也。”②怕困难而退缩不前。高阳《粉墨春秋》:“这是他故意出个难题,好让川本~。”△多用于因困难而退却方面。→畏缩不前 ↔知难而进


【词语知难而退】  成语:知难而退汉语词典:知难而退

猜你喜欢

  • 孟案

    同“孟光举案”。清董俞《柳初新.寿张带三先生内君》词:“花间孟案,帘前莱彩,盛事一时夸说。”

  • 娵隅

    源见“蛮语参军”。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称鱼为“娵隅”。亦借指少数民族的语言。宋沈与求《还憩湖光亭复次江元寿韵》:“羊酪莼羹本异区,江湖随俗语娵隅。”郁达夫《杂感》诗之六:“略解娵隅称博雅,人言叔宝最风

  • 北溟化穷鳞

    源见“鲲鹏展翅”。比喻有远大前途的变化,多指科举中式。唐卢肇《及第送潘图归宜春》诗:“三载皇都恨食贫,北溟今日化穷鳞。”

  • 诗成七步

    同“七步成诗”。南朝 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中吕四月》:“声闻九皋,诗成七步。涵蚌胎于学海,卓尔成群。”

  • 毛遂

    源见“毛遂自荐”。借指自荐。《聊斋志异.念秧》:“王始惊曰:‘今被念秧者骗矣,焉有宦室名士,而毛遂于圉仆者。’”

  •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教用语。意谓痛苦和磨难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只要皈依佛法,彻底觉悟,就能获得超度。 后也用以比喻犯罪者如堕入苦海,只要改悔,就有出路。语出元.无名氏《来生债》一折:“兀那世间的人,那贪财好贿,苦海无

  • 任公获巨鱼

    同“任竿拂巨鳌”。唐李白《大猎赋》:“龙伯钓其灵鳌,任公获其巨鱼。”

  • 龙山朔雪

    《楚辞.大招》:“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逴龙赩只。”东汉.王逸注:“连龙,山名也。赩,赤色,无草木貌也。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逴龙。其土赤色,不生草木。”《文选》卷三十一南朝宋.鲍明远(照)《

  • 茏舍

    《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春,教振旅。”“中夏,教茏舍,如振旅之阵。”东汉.郑玄注:“茏舍,草止之也。军有草止之法。”“茏舍”即露宿草地,是古代军事训练的一种方式,每年夏进行一次。后遂用作训军习战的

  • 是诚何心哉

    这真是怎样一种心理啊。 表示不能理解人之是何居心。语出《孟子.梁惠王上》:“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而世降俗末,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