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鳞羽
《后汉书.逸民传.陈留父老传》:“父老趋而过之,植其杖,太息言曰:‘吁!二大夫何泣之悲也?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网罗高悬,去将安所?’”
东汉时,陈留父老曾以“龙不隐鳞,凤不藏羽”感叹张升等人隐逸事。后以“藏鳞羽”作喻咏隐遁之典。
唐.杜牧《雨中作》:“但为适性情,岂是藏鳞羽。”诗人反用“藏鳞羽”典,说他居官僻壤,饮酒求醉,并非如贤者处乱世而隐遁。
《后汉书.逸民传.陈留父老传》:“父老趋而过之,植其杖,太息言曰:‘吁!二大夫何泣之悲也?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网罗高悬,去将安所?’”
东汉时,陈留父老曾以“龙不隐鳞,凤不藏羽”感叹张升等人隐逸事。后以“藏鳞羽”作喻咏隐遁之典。
唐.杜牧《雨中作》:“但为适性情,岂是藏鳞羽。”诗人反用“藏鳞羽”典,说他居官僻壤,饮酒求醉,并非如贤者处乱世而隐遁。
源见“洛阳耆英会”。指宋文彦博等十三老之图像。宋李曾伯《沁园春.送章漕赴诏》词:“它年事,约携东老酒,附洛英图。”宋卫宗武《水调歌头.自适》词:“幸作耆年侣,写入洛英图。”
《新唐书.列女传.贾直言妻董氏》:“(贾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贬岭南,以妻少,乃诀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无须也。’董不答,引绳束发,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直言贬二十余年乃还,
源见“向平之愿”。指儿女婚嫁之事的拖累。宋曾巩《山水屏》诗:“婚嫁累苟轻,耕钓吾已补。”
同“亡何日饮”。宋戴复古《癖习》诗:“逢人共作亡何饮,拨冗时观未见书。”
源见“管中窥豹”。指事物的一部分,或谓见识不广。清蒲松龄《拟上征天下博学宏词亲考拣用以备顾问群臣谢表》:“一豹之斑,知不侔于台阁气象;千狐之腋,冀有补于藻火文章。”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等焉”注引《典略.祢衡传》:“或问曰:‘曹公、荀令君、赵荡寇皆足盖世乎?’衡称曹公不甚多;又见荀有仪容,赵有腹尺,因答曰:‘文若(荀彧字)可借面
见“不名一钱”。姚雪垠《李自成》2卷16章:“老兄明白,弟半生书剑飘零,寄食江湖,囊中~。”【词语不名一文】 成语:不名一文汉语大词典:不名一文
同“陶潜柳”。唐刘得仁《和段校书冬夕寄题庐山》:“谢公台尚在,陶令柳潜衰。”
源见“不吐不茹”。谓不欺弱小。唐白居易《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吏部尚书陆象先为河东按察史,状公清白,奏授怀州、获嘉,以不茹柔得人心,以不吐刚得罪,繇是左迁鄂州司马。”【词语不茹柔】 汉语大
同“回文诗”。明谢谠《四喜记.翠阁耽思》:“欲待回文织锦,怎织得几许相思!”见“织锦回文”。元·王实甫《西厢记》3本3折:“只为你彩笔题诗,~,送得人卧枕着床,忘餐废寝。”【词语回文织锦】 成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