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谢庭兰玉

谢庭兰玉

艺文类聚》卷八一引晋裴启《语林》:“谢太傅问诸子侄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政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谢安之侄,任车骑将军)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生于阶庭耳。’”后遂以“谢庭兰玉”称扬能光耀门庭的优秀子弟。宋曾巩《庭桧呈蒋颖叔》诗:“汉节从来纵真赏,谢庭兰玉载芳音。”


偏正 比喻能光宗耀祖的子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载:谢安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子弟好?侄谢玄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宋·曾巩《庭桧呈蒋颖叔》:“汉节从来纵真赏,~载芳音。”△多用于描写学问渊博有文才的人。


【典源】 《艺文类聚》 卷八十一引晋·裴启《语林》曰:“谢太傅 (安) 问诸子侄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政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 (谢玄) 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生于阶庭。’”《世说新语·言语》、《晋书·谢玄传》亦载。

【今译】 晋代谢安曾问家中诸子侄:“为什么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弟出类拔萃?”子侄中无人应对,谢玄回答说:“这就像芝兰玉树,人们都希望生长在自家的庭院里。”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子弟优异超群; 也用以称誉他人子弟。

【典形】 芳庭树、阶除玉、阶庭秀芝兰、兰生谢傅堂、兰玉、庭生玉、庭下兰玉、谢家宝树、谢砌、谢庭、谢庭兰玉、玉树郎、芝兰、芝兰秀出、芝兰茁、芝砌、阶前兰玉、芝兰累世、庭前逢玉树、幽兰生前庭、旧庭知玉树、玉树连桃李、庭际玉、芝兰衰。

【示例】

〔芳庭树〕 唐·陈子昂《合州津口别舍弟》:“思积芳庭树,心断白眉人。”

〔阶除玉〕 宋·张孝祥《蝶恋花·平国弟生日》:“风流合是阶除玉,爱惜真成掌上珠。”

〔阶庭秀芝兰〕 宋·苏轼《以双刀遗子由》:“惟有王玄通,阶庭秀芝兰。”

〔兰生谢傅堂〕明·高启《戏婴图》:“麟送徐卿宅,兰生谢傅堂。”

〔兰玉〕 宋·张孝祥《虞美人·赠卢坚叔》:“森然兰玉满尊前,举案齐眉乐事看年年。”

〔庭生玉〕 北周·庾信《有喜致醉》:“忽见庭生玉,欣看蚌出珠。”

〔庭下兰玉〕 元·白朴《水调歌头》:“墙外阴阴桃李,庭下辉辉兰玉,一笑指庄椿。”

〔谢家宝树〕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砌〕 宋·朱淑真《题王氏必兴轩》:“未必芝兰偏谢砌,好看车马集于门。”

〔谢庭〕 宋·张孝祥《鹧鸪天·为老母寿》:“明年今日称觞处,更有孙枝满谢庭。”

〔谢庭兰玉〕 宋·曾巩《庭桧呈蒋颖叔》: “汉节从来纵真赏,谢庭兰玉载芳

音。”

〔玉树郎〕 宋·陆游《冯县丞挽歌词》:“晚憙乌衣巷,重逢玉树郎。”

〔芝兰〕 唐·杜甫《览柏中丞兼子侄数人除官》:“子弟先卒伍,芝兰叠玙璠。”

〔芝兰秀出〕 宋·曾巩《送程殿丞还朝》:“芝兰秀出清门盛,鸿鹭翻飞紫殿深。”

〔芝砌〕 唐·温庭筠《上学士舍人启》:“亦有芝砌流芳,兰扃袭馥。”


【词语谢庭兰玉】  成语:谢庭兰玉汉语词典:谢庭兰玉

猜你喜欢

  • 议鼎

    《汉书.吾丘寿王传》载:汉武帝时,汾阳出土宝鼎,群臣上寿贺武帝曰:“陛下得周鼎。”吾丘寿王独曰非是周鼎。武帝召问其由,寿王曰:“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所以与汉,乃汉宝,非周宝也。”后以“议鼎”为称人

  • 南风弦

    同“南风”。宋黄庭坚《元师自荣州来复用旧所赋此君轩诗韵赠之》:“王师侧闻陛下圣,抱琴欲奏《南风》弦。”

  • 磻溪老

    源见“渭滨垂钓”。原指姜太公吕尚,借指隐居的高士。唐张九龄《骊山下逍遥公旧居游集》诗:“岂与磻溪老,崛起周太师。我心希硕人,逮此问元龟。”清方文《姜先生六十双寿》:“非熊若是磻溪老,此日垂竿竹尚青。”

  • 周公梦

    源见“梦周”。称好梦。宋晁冲之《陆元钧寄日注茶》诗:“更期遗我但敲门,玉川无复周公梦。”

  • 牛头不对马嘴

    比喻言谈或认识与事实不符。 也指所答非所问。语出《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苏雨道:‘我是苏爷的嫡亲兄弟,特地从涿州家乡而来。’皂隶兜脸打一啐,骂道:‘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

  • 仲连排秦

    参见:谈笑却秦

  • 呼骑曹为马曹

    源见“骑曹不记马”。形容不理事务,言不及义。宋苏轼《送李公恕赴阙》诗:“尽坏屏障通内外,仍呼骑曹为马曹。”

  • 白屋

    古代穷人住屋用茅草覆盖,因此得名。吾丘寿王,字子赣,西汉赵(今河北邯郸)人。汉武帝时,奉诏从董仲舒学《春秋》。在任光禄大夫侍中时,曾向武帝陈述政见说:“陛下明德昭著,现今天下太平,选拔人材,兴办教育,

  • 宁戚浩歌

    同“宁戚叩歌”。前蜀韦庄《云散》诗:“刘伶避世唯沉醉,宁戚伤时亦浩歌。”

  • 月旦持评

    同“月旦评”。清杨恩寿《折桂令.湘江送别图送王夔石中丞师晋督滇黔》套曲:“冷书灯不律亲操,月旦持评,罗致英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