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雁默先烹

雁默先烹

源见“木雁”。喻无才者先被弃。唐白居易《岁暮》诗:“膏明自爇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


主谓 比喻无能者先被遗弃。语本《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唐·白居易《岁暮》:“膏明自爇缘多事,~为不才。”也作“烹不能鸣”。


【典源】《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何事食木鱼,烹不能鸣固其理。”

〔雁默先烹〕 唐·白居易《岁暮》:“膏明自��缘多事, 雁默先烹为不才。”〔雁能鸣〕 宋·刘筠《鹤》:“养气自怜鸡善胜,全身却许雁能鸣。”

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今译】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到一棵大树,枝叶繁茂,可是伐木人停在树旁并不砍伐。问他原因,伐木人说:“这棵树没什么可用之材。”庄子说:“这树由于不成材而能活得长久。”庄子出山,住在朋友家里。朋友非常高兴,让小僮杀雁来款待他。小僮问道:“有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雁?”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天山中大树因不成材而得以长久,现在主人的雁却因不能叫而被杀,先生您如何处世呢?”庄子笑着回答:“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乎妥当。但还不行,所以仍不免为忧患所累。”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中庸消极、全身远害的处世之道。

【典形】 悲虚雁、不材木、不鸣烹、木雁、能鸣雁、烹不能鸣、雁默先烹、雁能鸣、能鸣分。

【示例】

〔悲虚雁〕 唐·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庄叟悲虚雁,终童漫识鼮。”

〔不材木〕 宋·苏轼《宥老楮》:“胡为寻丈地,养此不材木。”

〔不鸣烹〕 宋·陆游 《书意》:“一鸣辄斥不鸣烹,祸福元知未易评。”

〔木雁〕 唐·刘禹锡《酬乐天醉后狂吟》:“处身于木雁,任世变桑田。”

〔能鸣雁〕 唐· 陈子昂 《宿襄河驿浦》:“不及能鸣雁,徒思海上鸥。”

〔烹不能鸣〕 宋·苏轼《椶笋》:“问君


【词语雁默先烹】  成语:雁默先烹汉语词典:雁默先烹

猜你喜欢

  • 斫泥手

    同“斫垩手”。宋黄庭坚《题王黄州墨迹后》诗:“世有斫泥手,或不待郢工。”宋陈师道《黄预挽词》之三:“平生斫泥手,斤斧恐长休。”【词语斫泥手】   汉语大词典:斫泥手

  • 郢中歌

    源见“曲高和寡”。指《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喻高雅与鄙俗。晋张协《杂诗》之五:“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亦

  • 多病休文

    源见“沈约瘦”。喻指身体瘦弱的人。宋苏轼《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词:“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

  • 安身为乐

    《三国志.蜀书.秦宓传》:“仆得曝背乎陇献之中,诵颜氏之簞瓢,詠原宪之蓬户,时翱翔於林泽,与沮、溺之等俦,听玄猿之悲吟,察鹤鸣於九皋,安身为乐,无忧为福,处空虚之名,居不灵之龟,知我者希,则我贵矣。”

  • 物至则反

    同“物极则反”。《史记.春申君列传》:“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汉 刘向《新序.善谋》:“物至则反,冬夏是也;到高则危,累棋是也。”见“物极必反”。【词语物至则反】  成语:物至则反汉语大词典:物至

  • 有年

    157 ① 丰收,丰年。《春秋.桓公三年》:“有年。”杜预注:“五谷皆熟,为有年。”【词语有年】   汉语大词典:有年

  • 蝇头细书

    用似蝇头般的小字写成的书。《南史.衡阳元王道度传》:“钧常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侍读贺阶问曰:‘殿下家自有坟素,复何须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答曰:‘巾箱中有五经,于检阅既易

  • 垂衣御

    同“垂衣裳治”。唐李適《麟德殿宴百僚》诗:“恭己临群后,垂衣御八荒。”

  • 赋两岐

    源见“两岐歌”。赞美地方官吏治清明,年丰民乐。明 吾丘瑞《运甓记.嗔鲊封还》:“若得他赋两岐,歌五袴,诵神君,称召父,方显贤能。”

  • 久留郎署

    源见“郎潜白发”。谓久居下位怀才不遇。唐骆宾王《帝京篇》:“久留郎署终难遇,空扫相门谁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