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雪夜微行

雪夜微行

此典为赵匡胤微服访功臣事。微行:便装出行。赵普(922-992年)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北京大兴县西南)人,后迁河南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为宋朝开国功臣,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有功,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任枢密使、检校太保,乾德二年(964年)为宰相。宋朝初建时,南有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北有契丹贵族卵翼下的北汉。为了结束这种豆分瓜剖的局面,使全国统一,宋太祖赵匡胤屡次着便装私下出访功臣家。以致宰相赵普下朝回家不敢更换便服,随时准备接驾。一天傍晚,大雪纷飞。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再来了。天已入夜,忽听有敲门声,赵普披衣而起,只见皇上站立在风雪中。赵普诚惶诚恐地把他接进屋中,命家人摆酒。赵匡胤道:“先不着忙,我还约了晋王,等他来了再说。”说话间,晋王赵光义来到。赵普铺设了双层褥毯,让他们坐在厅堂上,又烧红炭火烤肉,赵普的妻子上前斟酒,赵匡胤称她为嫂嫂。此次雪夜访赵普,是为了商议攻取北汉的事。赵普向皇上建议道:“北汉挡着西、北二面,如果夺取了北汉,西、北二面都要由我们独力抵挡,不如姑且先削平南方诸国,尔后再攻取北汉,量它弹丸之地,难逃复灭的命运。”赵匡胤高兴地说:“我也是这个意思,特来听听你的意见而已。”赵匡胤终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方针。从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至开宝八年(975年),先后消灭了荆南和湖南的割据势力,又灭了后蜀、南汉和南唐,到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灭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历史。

【出典】:

宋史》卷256《赵普传》8932页:“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烤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例句】:

元·高文秀《好酒赵元遇上皇杂剧》载《元曲选外编》第一册:“某姓赵,名光普,字则平,辅佐主公,官拜丞相,封太师韩国公之职,乃开国功臣也。圣主尝夜半幸某第,立风雪中。小官惶恐出迎,设重裀席地,炽炭烧肉,小官夫人行酒。上以嫂呼之。遂定下江南之计。”


猜你喜欢

  • 杀妻求将

    指吴起为避嫌疑,杀死妻子以求重用。后以此典比喻追求名利,不惜干出伤天害理之事。吴起(?——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善用兵,初任鲁将,继任魏将,屡建战功,被魏文侯任为西河(今河南安阳)

  • 卫玠洛阳车

    同“卫玠羊车”。明杨慎《百花潭送人之楚》诗:“不数潘安 河内县,堪留卫玠洛阳车。”

  • 于青菜

    《清朝野史大观》:“于成龙在制府署,日惟啖青菜,江南人或呼为‘于青菜’”。清.王培荀《听雨楼随笔》,近人易宗夔《新世说》所载略同。清于成龙因日啖青菜,故人呼之为“于青菜”。后喻清廉官吏。《求是》一九八

  • 朔雁传书

    源见“雁足书”。指远方寄信。唐李商隐《离思》诗:“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 材不材

    同“才与不才间”。清 丘逢甲《题俞柏惠呆人听瀑图》诗:“尘根久净耳非耳,道旨中存材不材。”

  • 国香荀令

    源见“荀令香”。犹言国士荀彧。亦借以美称无双国士。唐温庭筠《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之二:“国香荀令去,楼月庾公来。”

  • 焚老上之龙庭

    老上:原为汉初匈奴单于名号。后用以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龙庭:旧指帝王听政之地。 谓彻底摧毁敌寇之巢穴。语出汉.班固《封燕然山铭》:“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宋.徐铉《祭世宗皇帝文》:“方将致

  • 探奥索隐

    犹探赜索隐。《云笈七签》卷一:“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见“探颐索隐,钩深致远”。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1:“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孰窥其宗?”【词语探奥索隐】

  • 勾践投醪

    《吕氏春秋.顺民》:“越王苦会稽之耻……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高诱注:“投醪同味。”后以“勾践投醪”指君王与民共甘苦。唐李瀚《蒙求》:“勾践投醪,陆抗尝

  • 半面之知

    同“半面之交”。宋郑侠《赛谢明化寺土地文》:“英人上下,举无半面之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