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穗县

三穗县

1928年改灵山县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三穗县。据1985年版《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称:灵山县改名三穗县,是因这一年“当地有‘一禾三穗’的喜庆得名”。


在贵州省东部。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1040平方千米。人口20.4万。辖5镇、3乡。县人民政府驻八弓镇。三穗,系1927年县境内多处地方出现一株水稻生三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名。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置邛水县,隶思州。宣和四年(1122年)废邛水县为堡。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复置邛水县。明洪武五年(1372年)分置团罗、得民、晓隘、陂带、邛水五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二十九年四司并设邛水十五洞长官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属镇远府。清雍正十年(1732年)置邛水县丞,属镇远县。1913年置邛水县,隶黔东道(1914年改名镇远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26年易名灵山县,1931年更今名。1950年属镇远专区,1956年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镇远县,1962年恢复三穗县建置。地处黔东南低山丘陵。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玉米、小麦、大豆、甘薯为主。有羽绒、电力、农机、酿酒、水泥、造纸、制漆、印刷、针织、粮油、食品等工业。贵鲇、谷三、三星公路纵横县境。名胜古迹有永宁山文笔塔和武笔塔。


猜你喜欢

  • 蓟辽总督

    明嘉靖二十九年 (1550) 置蓟州总督,次年改为蓟辽总督,为捍卫北京之军事重镇。三十三年 (1554),移驻密云县 (今北京市密云县)。辖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相当今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北部、辽宁

  • 小槐里城

    在今陕西兴平市西,接武功县界。《三国志·魏书·杨阜传》:“阜徙郡小槐里,百姓襁负而随之。”《水经·渭水注》:“渭水径(槐里)县之故城南。《汉书集注》:李奇谓之小槐里,县之西城也。”宋敏求《长安志》卷1

  • 普安县

    ①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南安县置,为普安郡及始州治。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隋开皇初废郡。大业初为普安郡治。唐武德初为始州治。先天二年 (713) 为剑州治。天宝初为普安郡治。乾元初为剑州治。南宋隆

  • 三龙口

    在今安徽砀山县东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29砀山县:龙扒沟在“县东南三十里。旧通汴水。明嘉靖三十八年淤。创开一派,由城东南二十五里冲三龙口”。

  • 哈玛尔河

    即今黑龙江省呼玛县西北呼玛尔河。《清一统志·黑龙江》: 哈玛尔河 “在黑龙江城西北七百二十里。源出北兴安岭,东南流八百余里,入黑龙江”。

  • 牛心顶子

    即今吉林梅河口市东北牛心顶镇。《清史稿·地理志》 海龙府:“牛心顶子至郭大桥入吉林磐石。”

  • 碱厂城

    在今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东南碱厂镇。《清一统志·兴京》: 碱厂旧城 “在城南一百四十六里。周二里有奇,又有碱厂新城,在城南一百四十八里,天聪七年筑”。

  • 攸水

    又名攸溪、伯水。为洣水支流。源出今江西莲花县西北,西南流至湖南攸县境入洣水。《水经·洣水》:洣水“又西北过攸县南”。郦道元注:“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西北流径其县北,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

  • 虚朾

    春秋时宋地。在今山东泗水县。《春秋》: 成公十八年 (前573),“仲孙蔑会晋侯、宋公、卫侯、邾子、齐崔杼同盟于虚朾”。一说虚朾即虚,应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古邑名。春秋宋邑。在今山东省泗水县。或疑即虚,

  • 南草湖

    在今甘肃山丹县南。《方舆纪要》 卷63山丹卫: 南草湖 “在卫城南,周回九里。又西草湖,在城西十里,周回 七里,与南草湖水皆可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