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真国
又作大真国、东夏国。金贞祐二年(1215)蒲鲜万奴据辽东自立,都咸平(今辽宁开原市东北老城镇)。国号大真。次年,降于蒙古,同年复叛。改国名东夏。旋移都南京(今吉林延吉市东城子山古城)。辖境约当今吉林大部及辽宁东部地区。天兴二年(1233)为蒙古所灭。
又作大真国、东夏国。金贞祐二年(1215)蒲鲜万奴据辽东自立,都咸平(今辽宁开原市东北老城镇)。国号大真。次年,降于蒙古,同年复叛。改国名东夏。旋移都南京(今吉林延吉市东城子山古城)。辖境约当今吉林大部及辽宁东部地区。天兴二年(1233)为蒙古所灭。
在今四川筠连县南境与云南盐津县接境。《明史·地理志》 镇雄府:“北有乐安山,与叙州府界。”
即今河北阳原县城。明天顺四年(1460) 筑城。《方舆纪要》 卷18万全都司: 顺圣川西城,“ 《边防考》: 成化十九年小王子寇大同诸堡,长驱入顺圣川,散掠蔚、朔诸州,因设南路参将驻顺圣西城,辖东、西
即今汕头市西北鮀浦镇。《清一统志·潮州府》: 蓬州所 “在澄海县西南三十里。南临牛田洋,西北去揭阳县九十里。明洪武二年置守御千户所于夏岭村,二十七年移于驼江都,三十一年筑石城,周六百四十丈。嘉靖中自揭
①亦曰雷塘。在今江苏扬州市北十里。《汉书·景十三王传》: 江都王建 “游雷波”。颜师古注:“波读为陂。雷陂,陂名。” 《新唐书·杜佑传》: 佑为淮南节度使,“决雷陂以广灌溉,斥海濒弃地为田,积米至五十
北宋置,属桂阳县。在今广东连州市南。《清一统志·连州直隶州》:银场“一在州南同官峡”。在今广东省连州市东南。北宋属桂阳县。
在今河北宣化县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8万全都司:天德山在“司西北三十里”。《清一统志·宣化府三》:天德山“叠嶂层峦,胜致不一,夕阳时更觉烟霞绚烂”。
唐置羁縻州,为吐谷浑州,属凉州都督府。治所当在今青海祁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后废。
在今北京市延庆县西三十里张山营镇东门营村北。是古人在山崖峭壁上开凿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崖居遗址,崖居洞口共一百十七个,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这些洞穴有单间的,有两套间的,也有三套间的;有的左右相连,
①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即今四川忠县。《寰宇记》 卷149忠州: 临江县 “本以临川江为名”。王莽改为监江县,东汉复为临江县。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临江县 “有盐官,在监、涂二溪,一郡所仰;
在今四川云阳县西巴阳溪注入长江处之巴阳村。镇以巴阳溪而名。明嘉靖《云阳县志》卷5:有巴阳公馆、巴阳水驿、巴阳河,均在县西五十里。《清一统志·夔州府二》:巴阳驿“在云阳县西六十里”。一说在今县东龙洞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