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府
明洪武六年(1373)改临濠府置,属南京。治所在临淮县(今安徽凤阳东北临淮关)。次年改为凤阳府,治所迁凤阳县(今安徽凤阳县)。
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临濠府置,治临淮县(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七年改为凤阳府。
明洪武六年(1373)改临濠府置,属南京。治所在临淮县(今安徽凤阳东北临淮关)。次年改为凤阳府,治所迁凤阳县(今安徽凤阳县)。
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临濠府置,治临淮县(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七年改为凤阳府。
在今越南东南部藩朗南之嘎那角。一说指加里曼丹岛西岸之坤甸。《宋史·外国列传·注辇国》: “ (三佛齐国) 又行十八昼夜,度蛮山水口,历天竺山,至宾头狼山。”
①即今河北霸州市北十八里南孟镇,北接固安县。为往来孔道。明嘉靖 《霸州志·舆地志》市廛: 有南孟店。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46霸州图:北有南孟镇。②即今河北藁城市北二十四里南孟镇。清康熙《藁城县志》
在今陕西高陵县南十里。宋敏求 《长安志》 卷17: 奉政原 “东西长三十里,南北阔三里”。光绪 《高陵县志》 卷1: 奉政原 “自泾阳来,过县达临潼,延及百里,高者四五丈,泾、渭之不得北徙者,此也”。
北宋庆历八年 (1048) 改恩州置,治所在阳江县 (今广东阳江市)。《宋史·地理志》 南恩州:“以河北路有恩州,乃加 ‘南’ 字。” 辖境相当今广东恩平、阳江、阳春三市地。元至元十三年 (1276)
在今四川青神县南二十里岷江中。《明史·地理志》 青神县: “又东有大江,东南有松柏滩。” 《方舆纪要》 卷71青神县: 大江 “县东南旧有松柏滩,昔多覆舟之患。相传宋天禧中,县令张逸为文祷江神,不越月
在今湖北宜昌县东北。《方舆纪要》卷78夷陵州“南津关”条下:“白虎关在州东北六十里。”
又作高梧、高吴。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郓城县西北。《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 (前547),“齐乌余以廪丘奔晋,袭卫羊角,取之; 遂袭我高鱼”。即此。古邑名。又作高梧城。在今山东省郓城县西北。春秋时属鲁。
①即今河北昌黎县南饮马河。源出卢龙县溪谷中,南流径昌黎县大蒲河入海。民国 《昌黎县志》卷2: “蒲河,县东南二十五里,即蒲泊也。源出县东二十里海眼山,夹莲峰、樵夫诸山而下,经惠民场东西入海。”②即今内
在今浙江桐庐县西北。《清一统志·严州府》: 赤洲岭 “在桐庐县西北四十五里。其岭萦回曲折,凡三里余。有赤洲洞,自洞门梯级而下三丈余,有石壁,自壁八十余步,洞屋高敞,萦回曲折而入,莫知所穷。唐贞元中,侍
①三国吴永安三年 (260) 置,属荆州。治所在信陵县 (今湖北秭归县南)。魏灭蜀后,置建平郡都尉于巫县 (今四川巫山县)。西晋咸宁元年(275) 改为建平郡。太康元年 (280) 灭吴,将两建平郡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