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乐安县

乐安县

①西汉元朔五年(前124)封李蔡为乐安侯。后改为县,属千乘郡。治所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北。东汉属乐安国。西晋废入博昌县。

②东汉灵帝分余汗县置,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德兴县东北新建乡银城坂。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废。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复置,属抚州。治所在今江西乐安县北古塘,后徙詹墟(今乐安县治)。元属抚州路。明属抚州府。民国初属江西豫章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

③东晋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县置,属临海郡。治所在今浙江仙居县西。南朝梁属赤城郡。陈属章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属台州。武德八年(625)又废。高宗上元二年(675)再置,徙治今仙居县。五代唐长兴元年(930)吴越改名永安县。

④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以豫部蛮民置,属弋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光山县西北仙店。《寰宇记》卷127:“以乐安山为名。”大明中, 为光城左郡治。南朝梁属北光城郡。北齐属光城郡。隋属弋阳郡。唐属光州。天宝元年(742)改为仙居县。

⑤南齐置,为蔡阳郡治。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市西。梁废。

⑥南齐置,属南安郡。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境。后废。

⑦南朝梁侨置,为乐安郡治。治所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魏以后废。

⑧北齐改乐陵县置,属乐安郡。治所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隋开皇十六年(596)改名博昌县。

⑨唐初置,属州。治所在今贵州绥阳县南。贞观五年(631)改属智州。后属牢州。贞观十六年(642)废。

⑩金改千乘县置,属益都府。治所即今山东广饶县。元属益都路。明属青州府。1914年改名广饶县。


(1)古县名。(1)西汉元狩五年(前118年)改乐安侯国置,治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北。属千乘郡。西晋时废入博昌县。(2)东汉末分余汗县置,治今江西省德兴市东北银城畈。属豫章郡。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废。(3)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析始丰县南乡置,治今浙江省仙居县城西。属临海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并入临海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属台州。八年又省。上元二年(675年)再置,徙治今仙居县。仍属台州。五代吴越宝正五年(930年)改名永安县。 (4)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置,治今河南省光山县西北仙居。属弋阳郡。因乐安山为名。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仙居县。(5)北齐改乐陵县置,治今山东省博兴县南。属乐安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名博昌县。(2)古旧县名。金改千乘县置,治今山东省广饶县。属益都府。元属益都路。明、清属青州府。1914年因与江西省乐安县重名,改名广饶县。(3)今县名。在江西省中部、恩江上游。属抚州市。面积 2413 平方千米。人口33.8万。辖9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鳌溪镇。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析崇仁、永丰县地置乐安县,治詹墟(今址),隶抚州。以境内乐安乡名县。《大明一统志》:乐安县“因有乐安乡,故名”。元隶抚州路。明、清隶抚州府。1912年隶江西省,1914年隶豫章道,1927年复属江西省。1949年属抚州专区,1970年属抚州地区,2000年属抚州市。地处雩山西北部,牛田水斜贯县西南,公溪水斜贯县北。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薯类、豆类、油菜籽、花生、烟叶等,为省林业重点县和蚕茧生产重点县,产香菇、笋干、松脂、棕片等。有钨、锡、铜、瓷土等矿。工业有采矿、农机、电力、建材、林产化工、制药、造纸、陶瓷、食品、纺织、竹木加工等。有丰宁、黄石、临八等公路。名胜古迹有大华山、石桥寺、董裕墓、千古第一村——流坑。纪念地有乐安战役登仙桥大捷、大湖坪改编旧址。


猜你喜欢

  • 南乐县

    五代唐改昌乐县置,属兴唐府。治所即今河南南乐县。后晋属广晋府。后汉属大名府。北宋崇宁四年 (1105) 属开德府。金属大名府。元属大名路。明属大名府。民国初属河北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49

  • 唐家闸

    在今江苏南通市西北唐闸镇。《清一统志·通州》: 唐家闸 “在州西北十五里。明隆庆初筑”。

  • 广宁后屯卫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属辽东都司。治所在懿州(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东北塔营子乡)。永乐八年(1410)移治义州卫城(今辽宁义县)。后废。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置,治今辽宁省阜新市东北塔

  • 益实卫

    明永乐六年 (1408) 置,属奴儿干都司。治所在今吉林蛟河市北伊什河畔。后废。明永乐六年(1408年)置,治今吉林省吉林市东伊什河畔伊什站。属奴儿干都司。后废。

  • 绰拉剔噶珊

    清初于者帖列山卫置,属宁古塔将军。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阿纽依河口东北。后属三姓副都统。《乾隆内府舆图》: 黑龙江下游有 “绰拉剔噶珊”。光绪 《吉林通志》 卷17: 混同江南岸,东至

  • 浮阳县

    西汉置,为勃海郡治。治所在今河北沧县东南四十里旧州镇。《元和志》 卷18清池县: “本汉浮阳县……在浮水之阳。” 因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 为浮阳郡治。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名清池县。古县

  • 羊角砦

    在今湖北房县西北羊峪口乡。《清一统志·郧阳府》:羊角砦“在房县西北四十里”。民国《湖北通志》卷36房县:羊角砦“顺治五年,抚治赵兆麟奏立镇房营驻劄于此”。

  • 迦毘黎河

    亦名殑伽河。即今印度东北之恒河。《新唐书·西域传上·天竺国》: 中天竺在四天竺之会,都城曰茶镈和罗城,滨迦毗黎河”。《大唐西域记》 卷8: “殑伽河南有故城,周七十余里。……昔者人寿无量岁时,号拘苏摩

  • 巴丘山

    即巴陵山。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隅。《水经》:湘水“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裴松之注:“瑜欲取蜀,还江陵治严,所卒之处,应在今之江陵,与前所镇

  • 北海县

    隋大业初改下密县置,属北海郡。治所即今山东潍坊市。唐属青州。宋为潍州治。明洪武元年(1368)省入潍州。古县名。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下密县置,治今山东省潍坊市。属北海郡。唐以后为潍州治,明洪武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