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九江

九江

尚书·禹贡》荆州:“九江孔殷。”“九江纳锡大龟”。后人对其所在地解释有三说: (1) 《汉书·地理志》 寻阳:“《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是说九江在汉寻阳境内,即今湖北广济、黄梅一带。汉、唐诸儒多主此说,但对九江的江源又岐见不一:《汉书·地理志》 注引应劭曰:“江自寻阳分为九。”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尚书伪孔传》:“江于荆州界分为九道。”都认为源自大江,派分为九。《尚书正义》引郑氏则认为九江各自别源,出自山溪。《经典释文》引六朝人《浔阳记》、《缘江图》,并列举九江名目,而二书互有出入。(2)《晋太康地记》:“九江,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也。”这是汉人别说,以注入彭蠡(今鄱阳湖)的湖汉水(今赣江)及其八大支流合称九江。(3)宋人胡旦、朱熹、蔡沈等皆以注入洞庭湖的沅、湘等水为九江。各家所举名目也不尽相同。《禹贡》下文导山、导水二章都提到“过九江”,其地望在大江北岸。故三说中以第一说比较符合于原义。寻阳在汉代虽属扬州西境,于《禹贡》应属荆州东境。


尚书·禹贡》荆州:“九江孔殷”,“九江纳锡大龟。”后人对九江的解释有三:(1)《汉书·地理志》庐江郡寻阳:“《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这是说九江在寻阳县境内,即今湖北省武穴市、黄梅县一带。汉唐学者一般皆主其说。但对九江源流则说法不一:《汉书注》引应劭、郭璞《山海经注》、《尚书伪孔传》都认为大江至此,分为九道。《尚书·正义》引郑氏则认为九江出自山溪,各自别源,下流合于大江。《经典释文》引六朝人《寻阳地记》、《缘江图》,并列九江之目,然两书互有出入。(2)《晋太康地记》:“九江,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此为汉人别说,以入彭蠡(今鄱阳湖)的湖汉水(今赣江)及其八大支流合称九江。(3)宋人胡旦、晁以道、曾彦和、朱熹、蔡沈等皆以为沅、湘等九水汇入洞庭湖为九江。故云:“九江即洞庭也。”(蔡沈《书经集传》)然各家所举之九水名目也不尽同。按《禹贡》导山、导水两章都提到“过九江”,其地望在大江北岸,故三说中以第一说比较符合原义。寻阳在汉代虽地属扬州西境,于《禹贡》应属荆州东境。


猜你喜欢

  • 蒲津关

    本名临晋关。战国魏置,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西岸。扼蒲津渡口。历代倚为秦、晋间重险。汉武帝改称蒲津关。其后简称蒲关,或沿用临晋关旧名。《周书·武帝纪》: 建德五年 (576),“凉城公辛韶步骑五千

  • 西盟

    清光绪十八年(1892)置西盟土把总,属镇边直属厅。治所即今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拉祜语“西盟”意即金子。另说“西”取自族名拉祜西,“盟”即歃血盟誓,拉祜、佤、傣、傈僳各族在镇边厅治所之西盟誓, 因名西

  • 曷苏馆路

    金置,治所初在鹤野县长宜镇 (今辽宁辽阳市西南)。天会七年 (1129) 徙治宁州 (今辽宁瓦房店市熊岳城西南七十里永宁镇)。辖境相当今辽宁辽阳市迤南,盖州市、大连市金州区及瓦房店市一带。明昌四年 (

  • 蒲阳

    战国魏邑,在今山西隰县。《史记· 魏世家》: 魏景湣王五年 (前238),“秦拔我垣、蒲阳、衍”。《正义》: “在蒲水之北,故曰蒲阳。”古邑名。又作蒲子。战国魏邑,因在蒲水之阳,故名。在今山西省隰县西

  • 白沙洲

    ①在今江苏仪征市南滨江。明隆庆《仪真县志》卷2:“白沙洲,城外滨江。地多白沙,故名。”②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西南长江中。《清一统志·武昌府》:白沙洲“对陈公套,土壤甚沃”。竹木贸易亦盛。在今江苏省仪

  • 光州

    ①北魏皇兴四年(470)分青州置,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市)。《元和志》卷11莱州:“取界内光水为名。”辖境相当今山东胶莱河以东地。隋开皇五年(585)改为莱州。②南朝梁置,治所在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县

  • 永丰县

    ①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分荔浦县永丰乡置,属始安郡。治所在今广西荔浦县西北五十里花篑乡老县。南朝宋属始建国。齐复属始安郡。隋开皇十年(590)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属荔州。贞观十二年(638

  • 依兰道

    1913年由东北路道改置,属吉林省。治依兰县 (今黑龙江依兰县)。辖境约当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以北,松花江以南,乌苏里江、松阿察河以西,牡丹江以东地区及方正县地。1929年废。1914年6月由东北

  • 中州

    ①地区名。犹言中原。对异域而言指中国,在中国范围内或泛指黄河流域,或专指居《禹贡》九州中间之豫州之域。明、清以来专指河南一省。②北周明帝初置,治所在新安郡(今河南渑池县东二十五里)。保定五年(565)

  • 竹洼寺

    又作竹瓦寺。亦名卓瓦公巴。即今西藏察隅县北竹瓦根。清末刘赞廷《波密日记》:由波罗“七十五里至甲惹同宿,七十里至竹洼寺宿”。即此。“竹洼寺”,藏语意为众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