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龙洞
在今四川巫溪县西。清道光 《夔州府志》卷6: 乾龙洞 “在县西一百里。两洞上下错列,高十余丈。上洞内极宽敞,可容数百人,一孔自天而下,明澈洞内。自洞中小穴持火而入,行二三里,洞穴错出,不敢复进。下洞狭而长。水从洞出,溉田数百亩。嘉庆三四年间,(白莲) 教滋扰,土人避居洞内。知县钟莲于此设粮台。下洞即屯粮之所”。
在今四川巫溪县西。清道光 《夔州府志》卷6: 乾龙洞 “在县西一百里。两洞上下错列,高十余丈。上洞内极宽敞,可容数百人,一孔自天而下,明澈洞内。自洞中小穴持火而入,行二三里,洞穴错出,不敢复进。下洞狭而长。水从洞出,溉田数百亩。嘉庆三四年间,(白莲) 教滋扰,土人避居洞内。知县钟莲于此设粮台。下洞即屯粮之所”。
又名左冈。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六十五里。冈西南去济阴城(旧州城)五里,即所谓左城。《寰宇记》卷13济阴县:“左冈在县东北五里, 冈阜连属,林木交映,以近左城,故以名焉。”
又译斡亦剌,蒙古系部族。居地在今蒙古国库苏古尔省色楞格河北至叶尼塞河上源锡什锡德河一带。元太祖时,其部长忽都合归降立功,遂以外剌部众置四个千户,均授与忽都合世袭统辖,并以次女及长子术赤之女下嫁其二子。
又名沽河、沽水。源出今山东招远市东北。南流经莱西市西南,小沽河自北注之,合流南经平度市南,至胶州市东北与胶莱河合流入海。《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曰,“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姑即大沽
又作鸭堡寨。即今湖南凤凰县西北五十八里禾库乡。清设守备把总领兵分防。
在今福建霞浦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96福宁州: 松山港在 “州东南松山下。上接诸溪涧之水,至松山前,与海潮汇。前有沙洲,后有沙径,海船多泊于此”。
即椑县。西汉置,属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莒县南七十三里。一说在今日照市西北。东汉废。即“椑县”。
即淡洋。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塔米昂一带。《元史·成宗纪》: 至元三十年 (1293),毯阳使者回国。
又名泾江。在今江西湖口县东北九十里长江北岸。《方舆纪要》 卷85九江府湖口县: 禁江 “下接小孤山,上通九江,值冬水涸成池,乃鱼虾所聚,或谓之泾江”。
即尼木。在今西藏尼木县西。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12作 “聂母”。
①北魏景明后改圉县置,属陈留郡。治所即今河南杞县西南五十里圉镇。孝昌四年 (528)属阳夏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 (586) 复置,属汴州。大业初属梁郡。唐初属杞州,贞观元年 (627)废。②南朝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