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京兆郡

京兆郡

①三国魏改京兆尹置,为雍州治。治所在长安县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十三里)。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华县以西及三原、泾阳、高陵三县地。晋建兴后,历为刘聪、石勒、苻健、姚苌、赫连勃勃所据。北魏徙治霸城县 (今西安市东北新筑镇附近),属雍州。北周明帝二年 (558) 复治长安县,改为京兆尹。隋开皇三年 (583) 改置雍州。大业三年 (607) 废雍州为京兆郡,治所在大兴城(今西安市)。辖境北面扩大至宜君县。唐武德元年(618) 又改为雍州,天授元年 (690) 复为京兆郡,寻复为雍州。

②东晋孝武帝时侨置,属雍州。寄治襄阳 (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南齐时治邓县 (今襄阳县西北邓城)。


(1)三国魏改京兆尹置,治长安县(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属雍州。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咸阳市以东、三原与高陵以南、华县以西及秦岭和商洛、丹凤、商南等市县以北。西晋东南辖境缩小,仅止秦岭山地。北魏移治霸城县(今西安市东北)。西魏仍治长安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治长安、大兴二县(今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秦岭和华山以北,乾县与周至县以东,淳化、宜君二县及渭河下游以南地区。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雍州。(2)东晋孝武帝时侨置,治邓县(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西北)。南朝梁废。


猜你喜欢

  • 怱谷

    又作葱谷、忽谷。在今甘肃民乐县境。《资治通鉴》: 东晋隆安元年 (397),“凉王 (吕)光遣太原公 (吕) 纂将兵击沮渠蒙逊于怱谷,破之,蒙逊逃入山中”。胡三省注: “怱谷当在删丹县界。”

  • 天赐盐场

    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置,属海门县。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响哃镇附近。元至元十二年(1275)升为崇明州。

  • 琉璃桥

    即玉夺三巴桥。在今西藏拉萨市中心。清《西藏图考》 卷5: 琉璃桥 “在西藏堡外上布达拉山大道”。

  • 刘庄

    即今江苏大丰县西南刘庄镇。《方舆纪要》卷22淮安府:“刘庄在府东南百五十里。嘉靖三十八年,倭据庙湾,东侵淮安,官兵败之于姚家荡,又败之于刘庄,贼复遁入庙湾,寻败走。官军追至虾子港,贼乘舟开洋遁去。”村

  • 福因寺

    亦作福荫寺。清嘉庆九年 (1804) 建,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东北木仁高勒苏木境内。嘉庆十一年赐名 “福因寺”。因地处定远营 (后改名巴彦浩特) 北,俗称北寺。是原阿拉善八大寺之一。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

  • 海珠

    在今广东广州市区南珠江中。清仇池石 《羊城古钞》 卷2: 海珠石 “在越王台南,广袤数十丈,东西二江水环之,虽巨浸稽天不能没。语云: ‘南海有沉水之香,亦有浮水之石’ 谓此也。相传有贾胡持摩尼珠至此,

  • 辽西镇

    金置,属广宁县。即今辽宁义县东南王民屯。后废。古镇名。金置,在今辽宁省义县东南大凌河东侧王民屯。辽废。

  • 迈罕图卡伦

    清咸丰七年(1857)设,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西南根河南岸。见《黑龙江志稿》卷33《武备志·兵事》。

  • 东亭

    ①在今浙江绍兴市。《清一统志·绍兴府一》:东亭“在府治北。古为饯客之所。唐人如宋之问辈皆有诗。史浩改筑蓬莱馆,然邦人犹谓之东亭。又有西亭,在府治西北。唐孙逖亦有诗”。②在今广西柳州市城南。《舆地纪胜》

  • 劳山

    ①亦作牢山、崂山。在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区东北,东临大海。《魏书·释老志》:法显“乃于南海师子国,随商人泛舟东下,昼夜昏迷,将二百日。乃至青州长广郡不其劳山”。即此。《元和志》卷11引晏谟《齐记》曰:“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