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萼州
唐永徽元年(650)或此前置,属燕然都护府。治所在今蒙古国西北色楞格河中游地区。因置于山娥河(今蒙古国色楞格河),故名。总章二年(669)属安北都护府。后废。
又作仙崿州(《通典·边防》)。唐羁縻州。《资治通鉴》载,永徽元年(650年)置瀚海(应为“燕然”之误)都护府,领仙萼等八州。约在今蒙古国色楞格河流域。永淳、垂拱时突厥、铁勒相继叛唐后废,复建于河套内地。属安北都护府。
唐永徽元年(650)或此前置,属燕然都护府。治所在今蒙古国西北色楞格河中游地区。因置于山娥河(今蒙古国色楞格河),故名。总章二年(669)属安北都护府。后废。
又作仙崿州(《通典·边防》)。唐羁縻州。《资治通鉴》载,永徽元年(650年)置瀚海(应为“燕然”之误)都护府,领仙萼等八州。约在今蒙古国色楞格河流域。永淳、垂拱时突厥、铁勒相继叛唐后废,复建于河套内地。属安北都护府。
一名清秀山。在今广西桂林市西北隅。明曹学佺 《广西名胜志》 卷1临桂县: “清秀山从西清门下濠石道,上西皋入夹山口,缘山行,又里许,有塘曰清岩出其上,环桂诸山本以孤峭标秀,而是山则冈连陇凑,盘纡岪郁,
即今贵州榕江县西北平江乡。《清一统志·黎平府》 “朗洞铺”条下:又有“平江铺”等皆戍守处。“平江”系侗语音译,意为江水冲积的平地。
即今山西武乡县东十里故县乡。北魏太和十五年 (491) 乡县及乡郡徙治于此。隋开皇初郡废。唐武后时改为武乡县。1947年徙今武乡县。
①即今安徽桐城县东南龙眠河。《舆地纪胜》卷46安庆府: 桐溪 “在桐城县北。发源龙眠山”。《方舆纪要》 卷26桐城县: 桐溪 “在县城东。源出龙眠诸山,绕城而南,引流入城,曰桐渠。复南出溉民田,下流入
①即今湖北宜城市东北五十里新街乡。1931年5月中国共产党鄂豫边区苏维埃临时省委设此。②即今云南元阳县治新街镇。旧属建水县,1917年设新街县佐。1950年为元阳县治。集镇名。(1)在山东省宁阳县境东
唐南诏置,属拓东节度。治所在今云南禄丰县东南二十九里腰站。元与罗部合设罗次县。
即碎叶水,亦作吹没辇。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境内之楚河。《清一统志·伊犁》:吹河“在伊犁西北。源出图斯池西北山,流经浑都赖山,又西北分支东行,为诺浑池,又西北经流千里。伊犁西北境之巨川也”。清代
即罗梭江。在今云南省南部。为澜沧江支流。源出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东北磨黑镇春木箐,上源称勐先河,至思茅市与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一带称曼脑江,进入勐腊县后称小黑江,经勐仑镇称南斑江或罗梭江,西南流入澜沧
①唐武德四年(621)置,属沂州。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县西北兰山镇。六年(623)省入临沂县。②清雍正十二年(1734)置,为沂州府治。治所即今山东临沂市。1914年改临沂县。(1)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
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十八里伊、洛二河之间。1959年起进行大面积考古发掘,证实二里头文化早于郑州二里冈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这处文化遗址可分四期,第一期和河南龙山文化接近,第四期和二里冈早商文化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