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山
亦名朔龙山。在今四川内江市西二里。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8内江县:“城西二里化龙山麓,旧县址也。有长生观,凌风龛及冷然洞。咸淳中,郢有朱真人者,栖其中修炼,有吐纳之术。”
又称华龙山。在陕西省南部,平利、镇坪二县交界处。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2917米,为陕西境内大巴山最高峰。山体由石灰岩等构成。处中国南北生物种类交会地带,植被垂直分布较明显。有较多孑遗物种,残存天然巴山冷杉。药用植物丰富,为陕西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素称“药乡”。已建自然保护区。
亦名朔龙山。在今四川内江市西二里。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8内江县:“城西二里化龙山麓,旧县址也。有长生观,凌风龛及冷然洞。咸淳中,郢有朱真人者,栖其中修炼,有吐纳之术。”
又称华龙山。在陕西省南部,平利、镇坪二县交界处。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2917米,为陕西境内大巴山最高峰。山体由石灰岩等构成。处中国南北生物种类交会地带,植被垂直分布较明显。有较多孑遗物种,残存天然巴山冷杉。药用植物丰富,为陕西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素称“药乡”。已建自然保护区。
一名铁鹘岭。在今陕西山阳县南鹘岭。《舆地纪胜》 卷189金州: 上津县 “绍兴十六年和好成,割上津县鹘岭关外卓驮平为界”。在今陕西省山阳县东南大小鹘岭处。《舆地纪胜》:宋金和议成,宋金以上津鹘岭关为界
又名白茅寺。唐始建,在今河南辉县市西五十里太行山麓。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 重修,改名白云寺。又称白茅寺。唐代始建,在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太行山麓。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修改名白云寺。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清一统志·归化城六厅》:乌素图谷“在归化城西北二十里”。
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县 (驻张湾镇) 东北程河镇。民国 《湖北通志》 卷73 《兵事》: 清咸丰十一年 (1861) 九月,捻军江泰林大举入襄阳,“屯石台湖、程家河诸村落”。
在今山西中阳县西南雷家庄。《清一统志·汾州府》: 雷家庄堡 “在宁乡县南,通隰州界”。后划归中阳县。
即今台湾省台中县西北大甲镇。清为大甲堡,设巡司于此,属苗栗县。日本占领后,初设大甲区,属台中厅大甲支厅。1920年改设大甲街,属台中州大甲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大甲镇。
明洪武十四年(1381)改平月长官司置,治所即今贵州福泉县。次年改置平越卫。
在今湖南望城县北二十里铜官山下。铜官山又作铜山。《元和志》 卷29长沙县: 铜山 “在县北一百里。楚铸铜处”。明置铜官驿。
北宋熙宁九年 (1076) 置,属岷州。在今甘肃岷县西。铸铁钱。元废。
①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临汾市东北。《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 (前636),晋公子重耳 “使杀怀公于高梁”。《水经·汾水注》: 潏水 “乱流西北径高梁城北”。又引 《竹书纪年》: 晋出公十三年 (前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