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南召县

南召县

明成化十二年 (1476) 析南阳县北部置,属南阳府。治所在南召堡 (今河南南召县东五十六里云阳镇)。清顺治十七年 (1660) 废。雍正十二年 (1734) 复置。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7年徙治李青店 (今南召县治)。


在河南省西南部。属南阳市。面积 2925 平方千米。人口59.9万。辖8镇、8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析南阳县北部置南召县(治今南召县云阳镇),属南阳府。因县城东北隅有南召堡(今南召店)而得名。《大明一统志》:“因地有南召店,故名。”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废南召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复置。1913年属豫南道,1914年属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县人民政府迁至李青店(即今南召县城)。1969年属南阳地区,1994年属南阳市。地处伏牛山东南麓,南阳盆地北缘,白河及其支流黄鸭河、鸭河、空山河、松河流经境内,注入东南部的鸭河口水库。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稻、甘薯、花生为主。柞蚕丝有名。矿产有金、银、铜、铝土、磁铁、煤等。工业有建材、纺织、食品、机械、化工、工艺美术等。焦柳铁路、郑南西线公路经过东部,207国道纵穿中部。名胜古迹有杏花山猿人遗址、丹霞寺、仙人洞、百尺潭、九龙沟风景区等。县境西部有牧虎顶自然保护区。


猜你喜欢

  • 汉源坡

    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三十里汉阳镇石洞沟。《宋史·王全斌传》:乾德三年(965),蜀将“(王)昭远闻(史)延德兵趋来苏,至清强,即引兵退,陈于汉源坡”。即此。又作汉源驿。在今四川省剑阁县东。《续资治通鉴长

  • 滨县

    1913年改渤海县置,属山东济南道。治所在今山东滨州市 (北镇) 北滨城镇。1925年属武定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87年撤销,并入滨州市。旧县名。1913年由滨州改置,治滨州(今山东滨州市西北

  • 苦竹口隘

    在今浙江青田县西北八十里古竹村。《方舆纪要》 卷94处州府丽水县: 苦竹口隘 “在府南二十里,路出青田水口。《闻见录》: 由苦竹口至青田水道一百二十里”。

  • 麻线河

    在今贵州长顺县北。《方舆纪要》 卷121金筑安抚司: 麻线河在 “司 (治今广顺镇) 北十里。流延如线。下流入于都泥江”。

  • 吉安郡

    西魏置,属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平利县西北九十里老县街东。领县无考。隋开皇初废。

  • 江安盐井

    在今四川江安县东北六十里南井乡。唐至民国间,为县井盐产区。唐名可盛盐井。北宋置南井监。《舆地纪胜》卷153泸州:“南井监岁计四十一万斤。”成为四川著名井盐产区。此后盐业衰退。明万历中井塞报坍。清康熙五

  • 折多山

    在今四川康定县西北八十里。为大雪山系,山峰海拔4962米。因不甚高,为进藏要道。清乾隆《卫藏通志》卷4:“折多过山, 山虽长, 不甚峻。产大黄,药气薰蒸,过者多喘。秋冬积雪㳽漫。”在四川

  • 下阿

    在今安徽天长市东北。《寰宇记》卷130天长军天长县:“唐开元二十九年于下阿村置千秋县,天宝七年改为天长县。”在今安徽省天长市东北。唐初属高邮县。《资治通鉴》:唐武后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闻李孝

  • 五号山

    在今广西南宁市南十里。《舆地纪胜》卷106邕州:武号山,“《皇朝郡县志》云:在城南”。《方舆纪要》卷110宣化县:武号山“山势雄武,拱向城郭,为邕江之砥障。一名五象山”。

  • 十二子山

    又作十二子石。在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西南卡里马塔岛稍北,或以为即其中之塞鲁土岛。《顺风相送》“猪蛮饶潼回针再详”条:“(假里马)用单壬五更见十二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