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唐州

唐州

①北魏孝昌中置,治所在白马城 (今山西临汾市)。辖境相当今山西临汾、霍州二市及洪洞、浮山、安泽、汾西等县地。建义元年 (528) 改晋州。

②西魏废帝三年 (554) 改肆州置,治所在下溠县 (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唐县镇)。北周辖境相当今湖北随州市境。隋废。

③唐武德九年 (626) 改显州置,治所在比阳县(今河南泌阳县)。天宝元年 (742) 改为淮安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唐州。辖境相当今河南泌阳、唐河、方城、社旗、桐柏等县地。天祐三年 (906) 改为泌州,徙治泌阳县 (今河南唐河县)。五代唐复改唐州。后晋又改泌州。后汉复名唐州。明洪武二年 (1369) 省泌阳县入州。十三年 (1380) 降为唐县。


(1)北魏孝昌中置,治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西南部地。建义元年(528年)改为晋州。(2)唐贞观九年(635年)改显州置,治比阳县(今河南泌阳县)。辖境约当今河南省泌阳、桐柏、社旗、方城、唐河等县地。天宝初改置淮安郡,乾元初复名唐州,天祐三年(906年)移治泌阳(今河南唐河县),后改名泌州。五代唐改名广州,晋改名泌州,汉复名唐州。元属南阳府,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唐河、泌阳、桐柏等县地。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泌阳入州,十三年废州。


猜你喜欢

  • 千里达

    即蒋哩闷。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北岸之井里汶。《明史·外国列国》:“千里达,永乐十六年遣使贡方物。”

  • 捣石村

    在今江西永新县北。《清一统志·吉安府二》: 捣石村 “在永新县北四十里平原村。《安成记》,石广四尺,长倍之,其色莹黛。颜鲁公为吉州司马,行部至此,抚石而憩。叩之,其声清越,谓可捣衣。今更千年,土花不蚀

  • 凌消村

    又名危渡口。在今河北深州市东北四十里,古滹沱河南岸,今名西凌霄。《后汉书·光武帝纪》: 光武自蓟南驰 “至呼沱河,无船,适遇冰合得过,未毕数车而陷”。李贤注: “即光武所渡处,今俗谓之危渡口。” 《寰

  • 土蕃

    即吐番。 《大唐西域记》卷4载:大雪山中有苏伐剌拏瞿呾罗国即东(西)女国,“东接土蕃国,北接于阗国”,此指今西藏。即“吐蕃”。

  • 长城驿

    清康熙初置,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九十里万德镇南长城。《清一统志·济南府二》 “崮山驿”条:“本朝康熙初改置长城、崮山二驿,一丞主之。今裁。”

  • 中院村

    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二十八里,为孤山口入上方山必经之地。民国《房山县志》卷3引魏必复《天开中院碑阴记》:“至元十年应公禅师始来住持……建中院寺于南沙河。”村因寺名。后分为上、下中院村。

  • 洄溪

    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南黑山口乡,合冯水入沱。唐元结有 《说洄溪招退者》 诗。《方舆胜览》卷24道州: 洄溪 “在江华县三十三里四山之间,乳窦松膏之所渍,泉甘宜稻,饮之者寿”。

  • 勐 (猛) 往

    明属车里宣慰司。即今云南勐海县北九十六里勐往乡。清设勐往土便委。1932年宁江设治局治此。傣语称景勐往,意即勐往土司的城,俗称勐往城子。

  • 六小池

    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西北。《清一统志·解州》:六小池“在州西北十五里,女盐池西北四里。一曰苏老, 二曰贾瓦,三曰金井, 四曰熨㪷。五曰永小,六曰夹凹。多淤莱,水溢女盐池为害。明隆庆中

  • 粗朴寺

    亦作楚布寺、磋朴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 建。在今西藏堆龙德庆县南郊。为藏传佛教噶举噶派玛噶举支派之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