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军
唐置,属朔州。治所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北三十里马邑村。调露二年(680)改名神武军。
唐置,治今山西省朔州市。属朔州。调露二年(680年)改名神武军。
唐置,属朔州。治所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北三十里马邑村。调露二年(680)改名神武军。
唐置,治今山西省朔州市。属朔州。调露二年(680年)改名神武军。
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北。《明一统志》 卷58南安府: 禽水“在南康县治西北。源出禽山,东流至南野口入章江”。
亦名湔堰。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三十里之关口场处。清光绪 《彭县志》 卷3: “县境水利以湔堰为最大。旧于堋口之皂角崖下分为两河。东河河口计十四丈,经里余,分为四: 曰鸭子河、小石河、马牧河、濛阳河。西河
唐天宝元年 (742) 改澄州置,治所在上林县 (今广西上林县东南澄泰乡古城村)。辖境相当今广西上林、马山等县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澄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澄州置,治上林县(今广西上林县
亦名横石水。即今广东翁源县西部之横石水。《清一统志·韶州府》:横石水“在翁源县(治今翁城镇)西三里。源出曲江县界曰油溪,南流经大坪曰渔溪,又南至江镇曰江镇水,又南流至龙口入罗江水”。
在今江苏灌云县西北。其北有小伊山。《方舆纪要》卷22海州“蛎山”条下:“州南百里有大、小伊山,南北相距约二十里。”
在今福建永春县西北一都乡。清雍正十二年(1734) 设巡司于此。
春秋时鲁邑。有二: (1) 在今山东郓城县东十六里。亦称西郓。《春秋》: 成公四年 (前 587),“冬,城郓”。《左传》: 成公十六年 (前575),“九月,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公还,待于郓”。杜注
①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羁縻涂州。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后废。②唐置,属羁縻应州。治所在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南。后废。古县名。(1)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今四川省汶川县西南。属涂州。后
北宋置,属庆阳府。在今陕西吴旗县西。《宋史·地理志》: 矜戎堡 “东至怀威堡四十里,西至定边军约二十里”。金废。
原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山。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唐元和间李宽读书于此。北宋至道间李士真就遗址重建。景祐间仁宗赐名“石鼓”,并拨置学田,权作州学。其后废置无常,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现辟为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