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天山

天山

①即神居山。在今江苏高邮市西南六十里天山乡。

②即今甘肃西部祁连山。《汉书·霍去病传》:元狩二年(前121),“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师古注:“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

③横贯在今新疆中部,西端伸入中亚。全长2500公里, 海拔3000—5000米。《汉书·武帝纪》:天汉二年(前99)五月,“贰师将军三万骑出酒泉,与右贤王战于天山”。晋灼曰:“在西域,近蒲类国。”即指天山东段。清乾隆《西域图志》卷21:天山“其山远自葱岭分支, 自喀什噶尔之北,迤东而行,经乌什、阿克苏、库车、哈喇沙尔、辟展之北,又东行入镇西府界,至塔勒纳沁而止,皆曰天山”。

④一名燕然山。即今蒙古国西南之杭爱山。《魏书·蠕蠕传》:延和四年(435),世祖亲征蠕蠕吴提,“至浚稽山,分中道复为二道,陈留王崇从大泽向涿邪山,车驾从浚稽北向天山。西登白阜,刻石纪行,不见蠕蠕而还”。


(1)古山名。(1)即今甘肃省境内祁连山。《汉书·武帝纪》:天汉二年(前99年),“贰师将军三万骑出酒泉,与右贤王战于天山”。颜师古注:“即祁连山也。匈奴谓天为祁连。”(2)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天山。《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卑陆国、蒲类国、西且弥国、东且弥国、劫国,均治天山一带。(3)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脉。《后汉书·南匈奴传》:永元二年(90年),南单于上求灭北庭,遣左谷蠡王师子将左右部出鸡鹿塞,至涿邪山,分为二部,各引轻兵两道袭之,“左部北过西海至河云北,右部从匈奴河水西绕天山,南度甘微河,二军俱会,夜围北单于”;《魏书·蠕蠕传》:太延四年(438年),拓跋焘征蠕蠕,“车驾从浚稽北向天山”。皆此。(2)今山名。亚洲内陆中部大山系。横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中国境内段长 1700 千米。为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分界。《汉书·西域传》:“卑陆国,王治天山东乾当国”,“蒲类国,王治天山西疏榆谷”,“西且弥国,王治天山东于大谷”,“东且弥国,王治天山兑虚谷”,“劫国,王治天山东丹渠谷”;《旧唐书·薛仁贵传》:击九姓突厥于天山,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两书所云天山均即今天山。由数列东西向平行的褶皱断块山组成,海拔 3000~5000米。有托木尔峰(7443米,为最高峰)、汗腾格里峰(6995米)和博格达峰(5445米)等著名高峰。山地内部夹有宽谷和盆地,主要有伊犁河谷地、焉耆盆地和吐鲁番盆地。雪线北低南高(3500~4500 米),多现代冰川。北坡年降水量多在500毫米以上,为中国干旱区内的“湿岛”。植物、土壤垂直变化明显。北坡有云杉林。南疆铁路和多条公路穿越。


猜你喜欢

  • 抚掌泉

    在今江苏句容县东南茅山。宋《景定建康志》卷19:抚掌泉“在茅山崇寿观前,虽旱不涸。《旧记》云,在鸿禧院东,闻击掌之声涌出如沸,其味甚佳。冬时常暖,亦呼为冬温泉”。

  • 公努木擦噶池

    即今西藏班戈县北孔纳木错。产白盐。《清一统志·西藏》:公努木擦噶等十一盐池“在喇萨西北七百余里。一名公努木擦噶,一名里牙尔擦噶,一名吕布擦噶,一名牙根擦噶,一名那木鄂岳尔擦噶,一名苦公擦噶,一名必老擦

  • 杨溪镇

    在今江西全南县东北。清时设巡司于此。

  • 苏州

    ①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南横山东)。以姑苏山得名。大业初复为吴州,寻又改为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苏州,七年(624)徙治今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吴县、常熟市以

  • 和仁郡

    西魏恭帝二年 (555) 置,属江州。治所在贵平县 (今四川简阳市西南,后移治今仁寿县东北贵坪)。辖境相当今四川仁寿、双流、简阳等县市连界地区。隋开皇三年 (583) 废。

  • 马厂

    即今河北青县北二十里马厂乡。清初为一小村落,光绪初置军营于此,遂为驻兵之地。民国《青县志》卷1:马厂“屹峙新减河与卫河交会之冲。东通渤海,北达津沽……地势雄壮,国防军驻之,北门锁钥也”。1917年清宣

  • 金钱圩

    即金宝圩。在今安徽宣州市西北。

  • 固本堤 (隄)

    在今江西樟树市附近。《方舆纪要》卷87临江府清江县: 固本堤在 “府城 (今临江镇)东。古堤也。赣、袁二水合流东下,最易冲啮。宋嘉定迄咸淳,守土者相继伐石甃砌为堤,水方顺道。元大德间亦常增修。明朝宏治

  • 凌云 (雲) 阁

    亦名大佛阁、大像阁。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二里凌云山乐山大佛处。唐凿弥勒大佛后,建七层楼阁护之。明末阁毁。北宋苏轼 《送吕昌朝知嘉州》诗云: “卧看古佛凌云阁,敕赐诗人明月诗。”

  • 聂都山

    在今江西崇义县西南。章水出其下,山南为南源,山北为北源。《山海经·海内东经》: “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注江。” 《明一统志》 卷58南安府:聂都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相传昔有聂姓者开都以居民,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