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化县
①南朝宋置,属郁林郡。治所当在今广西桂平、象州、武宣、来宾等县境。南齐以后废。
②南朝宋置,属新宁郡。当在今广东新兴县或高要市境。南朝梁以后废。
③唐置,为威州羁縻州治。治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六十里。《旧唐书·地理志》 威州威化县:“契丹陷营州乃南迁,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为威化县,州治也。” 后废。
古县名。唐武德初以契丹内稽部落置,治燕支城(无考),后侨治营州城(今辽宁朝阳市)中,属营州。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移治幽州良乡县石窟堡(今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境)。五代晋废。
①南朝宋置,属郁林郡。治所当在今广西桂平、象州、武宣、来宾等县境。南齐以后废。
②南朝宋置,属新宁郡。当在今广东新兴县或高要市境。南朝梁以后废。
③唐置,为威州羁縻州治。治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六十里。《旧唐书·地理志》 威州威化县:“契丹陷营州乃南迁,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为威化县,州治也。” 后废。
古县名。唐武德初以契丹内稽部落置,治燕支城(无考),后侨治营州城(今辽宁朝阳市)中,属营州。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移治幽州良乡县石窟堡(今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境)。五代晋废。
①即今浙江嵊县西四十二里镇基乡驻地三溪村。《资治通鉴》:唐咸通元年(860),裘甫“设伏于三溪之南,而陈于三溪之北”。即此。②在今福建长乐市南。《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引《旧志》:“福清县诸溪,汇于破
①在今江西临川市南八十里。《方舆纪要》卷86抚州府临川县: 绣毬山 “在府南八十里。蜿蜒盘礴,北为高田山,南为洞原岭,西跨宜黄县界,以形似名”。②在今云南澄江县东七里。《清一统志·澂江府》: 绣球山
①即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与陕西韩城市东北,夹河对峙。相传大禹所凿,故名。《水经· 河水注》: “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 《经》 所谓龙门矣。《魏土地记》 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
又名东坝。明置,属高淳县。即今江苏高淳县东坝镇。明、清置巡司于此。(1)古镇名。俗称“东坝”(《明史·地理志》)。即今江苏省高淳县东南东坝镇。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凿溧阳银墅东坝河道,置石闸启闭
亦作临瘴郡、临障郡。南朝宋置,属越州。治所在今广西浦北县南旧州村东。《寰宇记》 卷169石康县: 临瘴郡 “以界内瘴江为名”。南齐置漳平县,为临漳郡治。辖境相当今广西合浦、浦北、灵山三县相连地区。梁、
在今湖南攸县北八十里。《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严仙山“一名严仙岭。三峰如螺。刘宋元嘉中,严起兄弟于此修炼。山谷岩空洞, 内有丹井”。
北魏延和元年(432)改代尹置,治所在平城县(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古城)。太和十七年(493)改为代郡。北魏延和元年(432年)改代尹置,治万年县(即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古城)。太和十七年(493年)改代郡。
亦作梁甫山。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西连徂徕山。《史记· 秦始皇本纪》: 二十八年 (前219) 始皇东巡,“禅梁父”。《后汉书· 光武纪》:中元元年 (56) “禅于梁父”。皆在此。后世统称徂徕山,而另
明嘉靖四十年(1561)置,在今湖北巴东县西南。清设把总驻守。
在今广西桂林市南五十里。《新唐书·地理志》: “相思棣,长寿元年筑,分相思水使东西流。” 《明一统志》 卷83桂林府: 相思江 “源出卧石山下。有相思埭,唐长寿初筑,分相思水使东西流,东流合漓江,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