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宝山

宝山

①在今山西繁峙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40繁峙县: “宝山在县东南九十里,有南冶谷,路通直隶唐县、定州之境。”

②在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东北老宝山城稍西。《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嘉定县: 宝山在 “县东南八十里。明永乐十年,命海运将士筑此以建烽堠,周六百丈,高三十丈,为海运表识,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海洋空阔,一望千里。先是,居民尝见其地有山影,至是山成,因名曰宝山”。旧宝山县以此名。明万历十年 (1582) 为海涛冲没。

③在今福建建宁县东。《方舆纪要》 卷98建宁县: “宝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厥土白壤,宜陶。蓝溪经其下。有坪曰桐树坪,地势平夷,上多桐树。”

④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33沂州“艾山” 条下: 宝山 “上有银坑。《志》 云: 宝山旁有乔家、黄泥、黑渗、白扭、双眸等洞。元时取银矿于此”。

⑤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南五十里。《明一统志》 卷28彰德府: 宝山 “多产白石,陶人取以为器”。

⑥即今广东东莞市东南宝山。《元和志》 卷34东莞县: 宝山 “在县东北五十五里”。《舆地纪胜》 卷89广州: 宝山 “在东莞县。旧以山有宝置场烹银,名石瓮场,今山中有银滓犹存”。

⑦在今广东翁源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02翁源县: 宝山在 “县 (治今翁城镇) 北二十五里。山产铜矾。高千仞,周百余里,巅有巨石,下有池,环绕左右,东岩出泉,深不可测。岑水盖源于此”。

⑧在今广东兴宁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03兴宁县: 宝山在 “县东北六十里。高六十余丈,周三十里。势若树屏,循、潮二州之分水岭也。唐韦衮刺潮州经此,因名丞相岭。有巨石如马,外险中衍,曰石马峒。《志》 云: 元末陈友定采矿于此,得银数百万,因名宝山。明嘉靖中,贼据石马峒为乱,讨平之”。

⑨在今广东化州市旧城内。清光绪 《高州府志》卷4化州: 宝岭 “一名宝山。在州城南隅,城垣跨山之巅,州堂面之,旧有览胜亭”。

⑩在今广东高州市东北四十五里。《舆地纪胜》卷117高州: 宝山 “在州治之后,去城二里。创登高亭于上,凭高一眺,郡之山、水、城市,表里如画,为一郡登临胜处。《图经》 云: 有麖鸣则赦书至”。《方舆纪要》 卷104电白县: 宝山 “旧县治北一里。秀丽特立,形如园珠。宋绍兴间创登高亭,植松于上,为郡登临之胜。山之麓有送龙冈,其南为狮子坡,县治凭焉”。

(11)即今四川泸州市西郊之忠山。《舆地纪胜》 卷153泸州: 宝山 “在州城。初名宝子山,为巡检廨。陈公损之,移廨山西,建堂其山,袁公说友名其堂曰 ‘江山平远’。易堡子为宝山,皆大书揭之。下瞰城郭,万瓦鳞集,两江合流,诸山拱揖,真胜绝也”。

(12)在今云南建水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15建水州: 宝山在 “城西南二里。相传山产石宝,夜有火光”。


(1)古山名。在今广东省深圳市北。唐属宝安县。(2)集镇名。(1)在吉林省磐石市南部。宝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000。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始建屯落,以山得名。有农机修配、粮油加工等厂。通公路。(2)在云南省宣威市东北部、宝山坝子北缘。宝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6350。村东北山形似“二龙抢宝”,故名宝山。产玉米、马铃薯、稻、麦类、烤烟、生姜等。特产豆腐干。为云、贵边境物资集散地,有公路西接天杉公路。(3)村名。在福建省沙县东南部、文笔峡东侧。属大洛乡。人口700。以山林丰富得名。有药场两处,培植黄连、田七、木香、白术、丹皮等中草药材并饲养梅花鹿。有公路接新集公路。有明邓茂七起义根据地陈山寨。


猜你喜欢

  • 下关城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下。《清史稿·徐治都传》:康熙十九年(1680),“治都与镇安将军噶尔汉督兵溯江上,分军为三队击贼(指吴三桂军),进克下关城”。即此。

  • 八字脑

    在今江西波阳县西,鄱江南岸。《方舆纪要》卷85饶州府鄱阳县:八字脑“在府西三十里。正德中,伍文定败宸濠之兵于此。《舆程志》云,府十里为竹鸡林,又二十里为八字脑”。清于此设八字脑汛。在今江西省鄱阳县西。

  • 烽火

    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北烽火岛。见于清 《海国闻见录》。村名。在陕西省礼泉县东部、泾河西岸。属烽火镇。人口1200。原名白灵宫。1956年成立烽火高级农业社,闻名全国,村遂改今名。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盛产

  • 白马峰

    在今河北任丘市南。《方舆纪要》卷13任丘县“金沙岭”条下:“县南有白马峰,其后水流决溢,皆堙为平陆。”《清一统志·河间府一》:白马峰“状如白马,故名”。

  • 冶谷水

    即今陕西淳化县东冶峪河。《水经·渭水注》:“郑渠又东径捨车宫,南绝冶谷水。”《清一统志·邠州》 引《淳化县志》:“冶谷水在县东门外,即县河,一名淳化河。源出蝎子掌山,径县东合甘泉水、马跑泉,又东南流径

  • 三门六剌滩

    一称六剌滩。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北四十里陵阳山麓舒溪上,现已没入太平湖。李白《下陵阳溪三门六剌滩》诗:“三门横峻滩,六剌走波澜。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何慙七里濑,使我欲垂竿。”

  • 徒骇河

    ① 《尚书·禹贡》 谓黄河下游 “北播为九河”。《尔雅·释水》 指为九河之一。据 《禹贡》疏: “李巡曰: 徒骇,禹疏九河以徒众起,故云徒骇。……孙炎曰: 徒骇,禹疏九河,用功虽广,众惧不成,故曰徒骇

  • 马岭镇

    北宋以故马岭县置,属通远县。即今甘肃庆阳县西北马岭镇。(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北部、荔浦河支流马岭河北岸。面积143平方千米。人口4.4万。镇人民政府驻马岭街,人口2900。因地形似马,故名。19

  • 禹王庙

    在今陕西韩城市东北禹门。《清一统志·同州府》: 神禹庙 “在韩城县东北六十里禹门。元至元元年,因旧地重建”。另有大禹庙在今韩城市东北六里周原村,又称大夏禹王庙。始建于元大德五年 (1301),明万历七

  • 太平岛

    为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中最大的珊瑚岛,位于郑和群礁西北。岛呈长梭形,长1400米,宽335米,面积0.43平方公里。中国渔民向称黄山马峙。1935年公布名称为伊都阿巴岛。1947年改名太平岛。中国渔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