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苏苏
即今黑龙江省巴彦县。清同治元年(1862)于此置呼兰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1905年1月)改置巴彦州。1913年改为巴彦县。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2:巴彦“县治土名巴彦苏苏”。
即今黑龙江省巴彦县。清同治元年(1862)于此置呼兰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1905年1月)改置巴彦州。1913年改为巴彦县。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2:巴彦“县治土名巴彦苏苏”。
在今广东顺德市北二十五里。据 《清一统志·广州府》 “都宁巡司” 条引 《旧志》: “县北二十五里为都宁砦。宋祥兴末,有南海人苏由义自崖山归,奉赵氏后名旦者都于所居之西山,逾月旦卒,由义葬之山北。”
即今北京市大兴县 (黄村) 南四十六里榆垡镇。元天历元年 (1328) 于此建关帝庙一座。明万历间属宛平县。清为宛平八镇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属大兴县。
北魏时高昌国置,在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镇。《新唐书·高昌传》: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侯)君集奄攻田地城,契苾何力以前军鏖战,是夜星坠城中,明日拔其城”。即此。
即女郎山。今山东章丘市北绣惠镇北章丘山。《方舆纪要》 卷31章丘县 “龙盘山” 条下: 女郎山,“ 《志》 云: 在县北一里。顶有三阳洞,甚深邃。《三齐记》: 章亥妾溺死葬此,谓之章丘。县因以名”。
即今江苏苏州市西天平山支阜高景山。《越绝书 · 吴地传》 云: “阊门外高颈山东垣石人,古者名石公。”古山名。即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天平山支脉高景山。《越绝书·吴地传》:“阊门外高颈山东桓石人,古者名石公
北宋置,属广西宜州。在今贵州荔波县西北。元升为荔波州。北宋置,在今贵州省荔波县西北。属宜州。元时升荔波州。
金置,属盐山县。即今山东无棣县西北小泊头镇。
北魏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南。后改属北淯郡。西魏为雉阳郡治。隋初废。古县名。北魏置,治今河南省南召县东南。初属南阳郡,后改属北淯郡。西魏为雉阳郡治。隋初废。
地位于湖南、江西边界地区。原为毛泽东所创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留在井冈山地区的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会剿”。1929年5月,红五军
在今河北乐亭县东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7乐亭县:中淀河“流经县东南十五里达四沟港,四围皆水,中有高冈,又南通汤家河至胡林口河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