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水
即今安徽新安江支流扬之河(练河)。源出安徽绩溪县北巃丛山,西南流至歙县城西为练江。《寰宇记》卷104歙县:扬之水“北从绩溪县东(应为西)南流六十里,至临溪馆入歙县界,至郡城西与四水合流,东南流入新安江,即今睦州界”。《元丰九域志》卷6:歙县有扬之水。《方舆纪要》卷28绩溪县:扬之水“在县西。源出巃嵸山下,谓之扬溪。西南流十里,经扬溪铺。又南经县治西南之三里桥,又西南流十七里,地名临溪,与徽岭、大鄣诸山水合流,而入歙县界,为新安江之上源”。
即今安徽新安江支流扬之河(练河)。源出安徽绩溪县北巃丛山,西南流至歙县城西为练江。《寰宇记》卷104歙县:扬之水“北从绩溪县东(应为西)南流六十里,至临溪馆入歙县界,至郡城西与四水合流,东南流入新安江,即今睦州界”。《元丰九域志》卷6:歙县有扬之水。《方舆纪要》卷28绩溪县:扬之水“在县西。源出巃嵸山下,谓之扬溪。西南流十里,经扬溪铺。又南经县治西南之三里桥,又西南流十七里,地名临溪,与徽岭、大鄣诸山水合流,而入歙县界,为新安江之上源”。
①本春秋时鲁国都。战国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 置鲁县,为薛郡治。治所即今山东曲阜市东北二里古城村。汉为鲁国治。西晋至东魏为鲁郡治。北齐为任城郡治。隋开皇三年 (583) 废郡,四年 (584) 改
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北汉江畔。《资治通鉴》:唐天祐二年(905),朱全忠攻襄州,“命(杨)师厚作浮桥于阴谷口”。胡注:“按《旧史》,阴谷口在襄州西六十里。”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北汉水畔。唐天祐二年(905年
即今四川重庆市西南白市驿镇。《方舆纪要》卷69重庆府巴县:白市铺马驿“在府西七十里”。《明史·胡平表传》:崇祯元年(1628),总督张鹤鸣言:平表与奢崇明叛军“连战白市驿”即此。清雍正七年(1729)
①三国蜀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南。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五城县,郡东南,有水通于巴。汉时置五仓,发五县民,尉部主之,后因以为县。”魏灭蜀后废。西晋咸宁四年(278)复置,太康六年
即今云南凤庆县东北百七十里鲁史镇。清置阿鲁巡司,故名。彝语“阿鲁”意为小城镇。后简称鲁司。转音为鲁史。
西魏改建安郡置,治所在京山县(今湖北天门市东北)。北周废。
在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北隅。古为淝水上的渡口。《三国志·吴书·甘宁传》: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
即芦苞墟。今广东三水市北芦苞镇。《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三水县: 胥江巡司 “在县北五十里”。
①古地区名。周成王时,周、召二公以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 为界,陕陌以东归周公治理,以西归召公治理。后人一般认为陕指陕陌而言,因称陕陌以西地区为陕西。②唐方镇名。上元元年 (760) 改陕虢华节度置,
在今四川理县东南。《清一统志·杂谷厅》:风流岭“在厅东南。旧有风流部蛮居其下。《元统志》:威州北至后番对如界大风流五十里,西北至后番界小风流一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