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皇寺
一称皇觉寺。在凤阳县太平乡,今安徽凤阳县西北。明太祖朱元璋御制 《龙兴寺碑》 说: “寺者於皇,乃於皇旧寺也。昔宋时先为金所废,后亦为元所废。元定天下,一僧名宣者于瓦砾中建茅宇而度弟子,以成其寺,应供是方。” 朱元璋青年时曾托身于寺四年。至正十二年 (1352) 寺为兵废。因旧寺之基去皇陵甚近,焚修不便,于是在洪武十六年(1383) 择离旧寺十五里之中都城内盛家山 (日精峰旧名) 之阳重建,更名 “大龙兴寺”,简称龙兴寺。
一称皇觉寺。在凤阳县太平乡,今安徽凤阳县西北。明太祖朱元璋御制 《龙兴寺碑》 说: “寺者於皇,乃於皇旧寺也。昔宋时先为金所废,后亦为元所废。元定天下,一僧名宣者于瓦砾中建茅宇而度弟子,以成其寺,应供是方。” 朱元璋青年时曾托身于寺四年。至正十二年 (1352) 寺为兵废。因旧寺之基去皇陵甚近,焚修不便,于是在洪武十六年(1383) 择离旧寺十五里之中都城内盛家山 (日精峰旧名) 之阳重建,更名 “大龙兴寺”,简称龙兴寺。
即今江苏海安县西南三十里曲塘镇。清属泰州,有把总驻守。在江苏省海安县西部、通扬运河畔。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6万。镇人民政府驻曲塘,人口 9000。相传原当铺巷有一河湾,名曲塘。镇以河名。1949年为
即新门。在今河南陕县东北三门峡人门岛东。唐杜佑《通典》卷10 《食货》:开元二十九年(741),“陕州刺史李齐物避三门河路急峻,于其北凿石渠通运船为漫流,河泥旋填淤塞,不可漕”。(1)古水名。在今河南
北魏置,属南秦州。治所在翫当县 (今甘肃武都县东南福津沟)。隋开皇三年 (583) 废。北魏置,治翫当县(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东南大岸庙村)。辖境约相当今甘肃省康县和陇南市东南部、文县东北部。属南秦州。
又名枋堰。在今河南浚县西南五十六里前枋城村。《水经·淇水注》: “淇水又南,历枋堰。旧淇水东南流,径黎阳县界入河。……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坊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
宋置,属阳江县。在今广东阳江市或阳东、阳西二县境。后废。
一作大红罗山。又名长岭山。在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明《辽东志》卷1:大虹螺山在“(宁远卫)城东北六十里,层峦叠嶂”。明时因山筑城,今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中部。主峰海拔900米。山体由花岗岩组成。矿产有钼
即别失八里。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元史·宪宗纪》:二年(1252),“分迁诸王于各所:合丹于别石八里地”。
在今湖北远安县西。《方舆纪要》 卷78远安县: 香桥湖在 “县西六十里。百井山水所汇也”。
在今河北兴山县西。清设把总驻防。在今湖北省兴山县西。清设把总驻防。
一名弇中谷。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南。《左传》:成公二年(前589),“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即此。春秋齐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南。《左传》成公二年(前589年):“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