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期
在今西藏下察隅地区,察隅县治南四十六里处,沿察隅河左岸。藏语意为大眼。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944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在今西藏下察隅地区,察隅县治南四十六里处,沿察隅河左岸。藏语意为大眼。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944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在今黑龙江哈尔滨市区西。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吉林滨江县:“县市沿松花江南岸之傅家甸,西连八站,南对秦家冈,东接四家子、太平桥、圈儿河等处。”
①即今安徽六安市西南西河口乡。当东淠河与西淠河汇流处,称西两河口。清同治《六安州志》卷5:两河口在“州南八十里”。②亦称东两河口。即今安徽六安市南东河口镇。明万历《六安州志》卷2《津渡》:两河口在“城
北魏景明中置,治所在涡阳县 (今安徽蒙城县东北涡河北岸刘寨村,后移今蒙城县)。辖境相当今安徽蒙城、怀远、宿县、固镇、颍上、濉溪、涡阳、利辛等县地。南朝梁改西徐州。(涡guō) 北魏景明中置,治涡阳城(
即今台湾台北县东板桥市。清光绪 《台湾地舆总图》 淡水县图: 台北府淡水县东有枋桥街。即今台湾省台北县驻地板桥市。清乾隆年间大陆移民至此垦殖,在东侧小溪上架一木板为桥,因称其地为枋桥。后移民渐增,多为
在今山东青岛市西南,其颈与青岛相联属。清道光《胶州志》总图有“团岛”。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置,属澂江路。治所即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当地彝语称鲁乃,“鲁”为石头,“乃” 为黑色,意即长满黑石头的地方。明属澂江府。1913年改为路南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
在今广东珠海市南拱北街道办事处。清光绪十三年 (1887) 开为商埠,设拱北关。
在今四川金川县东勒乌乡。为清代金川土司重要根据地。清乾隆四十年 (1775),征金川,攻破勒乌围,莎罗奔遁噶尔崖。事定。有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勒乌围之碑。设重兵驻防于此。即今四川省金川县东勒乌。与噶喇依(
唐天宝元年 (742) 改南平县置,属桂阳郡 (后属郴州)。治所在今湖南蓝山县东北古城村。《寰宇记》 卷117郴州蓝山县: “因县南蓝山为名也。”五代时移治今蓝山县。北宋属桂阳监。南宋属桂阳军。元属桂
唐建,属翼州。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回龙乡境。《旧唐书·地理志》:翼州有白岸城。《新唐书·韦皋传》:贞元中,攻吐蕃,“南道元帅论莽热来援,与战,破其军,进攻白岸”。即此。在今四川省茂县北。唐贞元九年(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