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斜
古道名。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寰宇记》卷6灵宝县: “晋王斜路,即 《汉书·地理志》 函谷关路也。西接湖城县,东至此县界六十一里。已废。开皇九年,晋王自扬州回,复此路,因名晋王斜路。”
古道名。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寰宇记》卷6灵宝县: “晋王斜路,即 《汉书·地理志》 函谷关路也。西接湖城县,东至此县界六十一里。已废。开皇九年,晋王自扬州回,复此路,因名晋王斜路。”
即今河北景县西北三十里宋门乡。明置巡司于此。古镇名。即今河北省景县西北宋门。明正德六年(1511年),义军领袖赵燧等为明军击败于此。
三国魏改原鹿侯国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西南公桥集东五里。西晋属汝阴郡。南朝宋废。古县名。三国魏改原鹿侯国置,治今安徽省阜南县南。属汝南郡。晋改属汝阴郡。南朝宋废。
又称东路中右后旗。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设, 属蒙古车臣汗部。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中央省蒙滚第日特东北,克鲁伦河东岸。
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 (1905.1) 置,属黑龙江将军。治所在通肯城 (即今黑龙江省海伦市)。三十四年 (1908) 升为府。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置,治今黑龙江省海伦市。三十四年升为府。
隋文帝时置,在今陕西神木县北七十里黄羊城。炀帝改为连谷戍城。古镇名。隋文帝时置,在今陕西省神木县西北。炀帝改为连谷戍。大业十三年(617年)废。
即朱雀航。亦作南航。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区南镇淮桥附近秦淮河上。因在都城正南,故名。《晋书·王敦传》: “ (王) 敦、(沈) 充首同日悬于南桁,观者莫不称庆。” 即此。即朱雀桁。桁,亦作航。东晋南朝都
即今湖南冷水滩市北七十里花桥街镇。清《乾隆内府舆图》永州零陵县北有花桥。光绪《湖南通志》卷1零陵县图作花桥市。
又作喀母兔河。即今黑龙江省宝清县东蛤蟆通河。源出七虎林山,曲折北流入挠力河。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22: 挠力河两源共合,“东北流,受南来之喀穆图河,今曰哈玛通河”。
即今安徽贵池市西南六十里秋浦河西岸殷汇镇。清乾隆八年 (1743),李阳河镇巡司移驻于此。
即左城。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六十里旧州城。《水经·济水注》: “济水又东北,径定陶恭王陵南。汉哀帝父也。……坟南,魏济阴郡治也,世谓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盖恭王之陵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