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松源镇

松源镇

①五代王闽置,故址即今福建松溪县东北旧县。南唐保大九年 (951) 升为松源县。

②北宋置,属程乡县。在今广东梅县东北松源镇。


(1)在浙江省庆元县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19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松源。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置县后历为县治。1949年为城厢镇,1950年分后田、城内二镇,1953年合为城关镇。1958年改为公社,1975年复称城关镇,1984年以松源溪流经改今名。1992年大济、和山、星光三乡并入。产稻、香菇、蔬菜。有汽车修配、竹木制品、建材、纺织、茶叶加工等厂和铅锌矿。有全国最大的香菇市场之一。菊江、龙政公路经此。有孔庙、官井、卢福神庙等古迹。(2)在福建省松溪县东南部、松溪中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松源,人口2.4万。五代闽置松源镇。因河得名。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始为松溪县治。1950年设城关镇,后撤。1961年由红旗公社析置城关镇,1984年改今名。境内为松溪河谷盆地,地势平坦,为县商品粮基地。盛产甘蔗、花生、烟草、茶叶等,为闽北茶叶产地之一。工业以粮食加工和制茶为主,还有造纸、森工和大理石装饰仿古家具等。小浦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湛庐山,传为欧冶子铸剑处,山上有清凉寺。还有宋代奎光塔、九龙窑遗址等。(3)在广东省梅县东北边缘、松源河上游,邻接福建省。面积149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松源圩,人口 2550。古时驻地松林茂密,古木参天,故名。明末清初,嘉应州曾在山门寺设松源分州府。清末设松源堡,1948年设松源乡。1958年梅县、蕉岭合并属梅东公社,1961年梅、蕉分县设松源公社。1983年改设区,1987年设镇。属松源河上游山地丘陵。主产稻,并产花生、甘薯、木薯等。盛产烤烟。林产松、杉、竹、油茶、松香等。有铁、锰、煤、石灰石等矿。特产麦芽糖,烤烟、竹木制品较有名。有锰化、松香、农机、木器、铸锅、炼铁、石灰等厂。是闽、粤两省邻县边境农贸集市。松蕉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常乐镇

    ①隋开皇初废凉兴县置,在今甘肃安西县西南。唐武德五年 (622) 改置常乐县。②即今山西平陆县西南常乐镇。《清一统志·解州》 “张店镇” 条下: 平陆县西有 “常乐镇”。(1)在山西省平陆县西南部。面

  • 博林支线

    从内蒙古博克图附近的火燎沟 (今沟口) 至绰尔林区,为中东铁路支线。1925年动工,1942年建成。

  • 临渭县

    三国魏置,为广魏郡治。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北,南临渭水。北魏省入陇城县。古县名。三国魏置,治今甘肃省清水县西南,属广魏郡。北魏时废。

  • 大通县

    ①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大通卫置,属西宁府。治所在白塔城(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城关镇)。民国《大通县志》卷2:“盖县名大通,原自宋时筑城于浩亹河上,名曰大通城,后遂名其河为大通河。清雍正

  • 四望堡

    明置,属松潘卫。在今四川松潘县东一百八十七里施家堡乡南。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31《边防记》:“师家(堡)下八里为四望堡,又二里为小河所矣。”

  • 蒙姑

    集镇名。在云南省巧家县南部、金沙江东岸、大垴包山西麓。蒙姑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3000。蒙姑系彝语呣咕的讹写,意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1939年曾置蒙姑镇。产玉米、稻、小麦、甘薯、甘蔗、花生及蚕茧

  • 札木达城

    亦名江达、隆达、工布江达、佳木达。在今西藏工布江达县西北。《清一统志·西藏》 卫地诸城:札木达城“在喇萨东南五百四十四里”。 “札达”藏语意为大谷口。又作江达城、佳木达城。清康熙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工

  • 营州后 (後) 屯卫

    明洪武二十五年 (1392) 置,属北平都司。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永乐元年(1403) 徙治三河县 (今河北三河市),属大宁都司。后废。

  • 卡尔孜宗

    一作喀则宗。即今西藏当雄县西南霍若挖怕郎村(喀则)。

  • 东乡垒

    在今湖南永州市西南。《方舆纪要》卷81永州府零陵县:“东乡垒在府西南。明初杨璟围永州,元广西兵来援,驻东乡,倚湖水列营,璟击败之。即此。”即今湖南省永州市西东湘桥。明初杨璟围永州,元广西兵来援,驻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