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洛阳

洛阳

①古都之一。本名成周,战国时改名洛阳。以在洛水之北而得名。东汉建武元年 (25) 建都于此。故址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三国魏、西晋、北魏 (孝文帝以后) 亦都此。《续汉书 · 郡国志》 注引 《帝王世纪》 曰: “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 隋大业初于汉魏故城西十八里营建东都,隋 (炀帝)、武周、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市洛水南北、瀍水东西,称为隋唐故城。今洛阳旧城改筑于金哀宗时,仅当隋唐故城洛北瀍西一小部分。

②即今福建惠安县西南洛阳镇。旧属晋江县,清初置洛阳巡司于此。因洛阳江为名。


中国古都之一。三国前作雒阳,三国魏改洛阳。后也有通用。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为成周城所在。战国改称雒阳,以在雒水北得名。秦置县,为三川郡治所。汉后又历为河南郡、司州、洛州、河南府、河南路治所。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武周、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宣宗以后)皆为陪都。公元23年更始帝亦建都于此。战国至西汉是全国性商业都市之一。东汉、魏晋及隋唐时代成为当时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汉魏故城在今白马寺东、洛水北岸,北魏时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内有街坊三百二十二,宅里二百二十。隋唐故城在汉城西,即今洛阳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隋大业初建,城跨洛水南北、瀍水东西,周回五十二里。城内隋时设东、南、北三市,唐时增设西市,为当时著名国际市场。今洛阳旧城改筑于金哀宗时,仅有隋唐故城一小部分。


猜你喜欢

  • 万年桥

    ①在今江苏苏州市胥门外。《清一统志·苏州府二》:万年桥,“本朝乾隆五年,抚臣徐士林、知府汪德馨建。延石为堍,架木远接,横跨胥江,中豁三拱,以通巨舰,商贾便焉”。②在今江西南城县东北郊、横跨盱江。《清一

  • 归顺江

    即今广西靖西县南难滩河。《方舆纪要》卷111归顺州:归顺江“在州北,流入镇安府,合于驮命江”。

  • 荆溪县

    清雍正二年 (1724) 析宜兴县置,属常州府。治所在今江苏宜兴市。1912年废入宜兴县。古旧县名。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宜兴县南部置,与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同城而治。属常州府。以南临荆溪得名。

  • 领方郡

    南朝梁置,属南定州。治所在领方县 (今广西宾阳县东南古城村)。辖境相当今广西宾阳县地。隋开皇九年 (589) 废。南朝梁置,治领方县(今广西宾阳县西南古城)。辖境即相当今宾阳县一带。隋开皇九年(589

  • 赤口驿

    宋元时置,在今江西都昌县西四十里。明初废。宋元置。在今江西省都昌县西。明初废。

  • 阳遂县

    西晋太康二年(281)改阳成县置,属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德寿县西。南朝宋大明后废。古县名。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改阳成县置,治今越南河静省德寿西。属九德郡。南朝宋大明后废。

  • 玛勒呼哩窝集

    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南与吉林省汪清县交界之老爷岭。《清一统志·吉林一》 “佛楞窝集”条下:“玛勒呼哩窝集,在(宁古塔)城南一百五十里。”图们江发源于此。

  • 新明县

    ①唐武德二年 (619) 置,属合州。治所在今四川岳池县东南七十里。《寰宇记》 卷138新明县: “以新被明化为邑之称。” 圣历三年 (700),因水害移治渠江西岸。北宋开宝二年 (969) 属广安军

  • 司州

    ①三国魏通称司隶校尉部为司州。西晋始正式定名,治所在河南尹(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辖境相当今山西永和、汾西等县以南,沁水、阳城等县以西,陕西黄河、华山以东,河南卢氏、栾川、汝阳、新郑等市县以北及

  • 奉化州

    ①元元贞元年 (1295) 改奉化县置,属庆元路。治所即今浙江奉化市。明洪武二年 (1369) 复为奉化县。②明嘉靖中改因远罗必甸长官司置,属元江府。治所在今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西南五十四里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