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淄水

淄水

①又名柴汶。即今山东新泰市西北之小汶河,西流至泰安市南大汶口入汶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前516),“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杜注: “淄水出泰山梁父县西,北入汶。” 《水经·汶水注》: “汶水又南,左会淄水,水出泰山梁父县东……淄水又径梁父县故城南,淄水又西南径柴县故城北,世谓之柴汶矣。”

②又作菑水或甾水。即今山东中北部淄河。下游古今有变化。《尚书· 禹贡》 青州: “潍、淄其道。” 《汉书·地理志》 泰山郡莱芜县: “原山,甾水所出,东至博昌 (今博兴县东南) 入泲。”《水经· 淄水注》: “淄水东北合时水入海。” 按《史记· 河渠书》: “于齐,则通菑、济之间。”其事当在战国时,则战国前淄水本单独入海。沟通菑、济之初,盖分菑入济,菑水正流仍当入海。《史记·夏本纪》 正义引 《括地志》: “淄州淄川县东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 未知何时入济之流转盛,而入海之菑遂绝,至西汉后期犹然,此即 《汉书· 地理志》 所载状况。东汉又还复入海故道,即 《水经》、郦注所载。金、元以前大致走今小青河下游入海。金、元后又改入青水泊。清代以来清水泊淤塞,淄水改合小清河入海。


古水名。又作菑水。(1)《尚书·禹贡》青州:“潍、淄其道。”即今山东省淄河,惟下游多变迁。战国前此水单独入海。后沟通了淄、济,初则分淄入济,淄水正流仍当入海。后入济之流转盛,而入海之流遂绝。东汉又还复入海故道。金、元以前大致走今小清河下游入海,金、元以后又改入清水泊。清代以来清水泊淤塞,淄水改合小清河入海。(2)又名柴汶。上源即今山东省新泰市西北羊流河,西南流合今小汶河,又西流至泰安市南大汶口入汶河。《春秋》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即此。


猜你喜欢

  • 院堡集

    即今河北魏县西南二十里院堡乡。同治《畿辅通志》 卷52大名县图: 西有院堡集。

  • 呼图壁

    一名呼图克拜。即今新疆呼图壁县。清乾隆二十八年 (1763) 设呼图壁巡检,光绪二十九年(1903) 升为县丞。1918年改置呼图壁县。

  • 日噶努布宗

    又作日噶牛城、业党。即今西藏曲水县东北聂当。清乾隆《西域同文志》卷18:“西番(藏)语:日噶,堡也。努布,西也。堡居拉萨之西,故名。”

  • 菟园水

    即今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图音河。《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六年 (429),北魏拓拔焘击柔然,“循栗水西行,至菟园水”。即此。古水名。即今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境内图音河。北魏神䴥二年(429

  • 河南宫

    北魏在悦跋城 (又称代来城) 所建行宫。在今内蒙古东胜市西泊江海子乡大成梁古城。《魏书· 太祖纪》: 登国六年 (391) “起河南宫”。

  • 城阴城

    在今山东高密市西南四十里前田庄。元于钦 《齐乘》 卷4: 龙且城 “ (潍) 水西即且冢,冢南曰梁台,韩信囊沙壅水之地,亦曰城阴城”。

  • 乐阳郡

    南朝梁置,属龙州。治所在今广西横县东北。隋开皇十年(590)改为乐阳县。南朝陈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东北郁江北岸。隋开皇十年(590年)废为乐阳县。

  • 汪家埠

    即今江西余干县西南江埠乡。清同治《余干县志》卷3有汪家埠市。

  • 里田堡

    即今湖南宜章县东北八十里里田乡。《方舆纪要》卷82宜章县“白沙镇”条下:“又有里田堡,正德中置。”

  • 万全左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河北怀安县东左卫镇。建文四年(1402)徙治蔚州(今蔚县),永乐元年(1403)又徙治通州(今北京市通县),后徙治今左卫镇,属万全都司。清康熙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