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石山

白石山

①在今河北涞源县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44广昌县:白石山“山多白石,有白石谷口,路通直隶唐县”。

②在今辽宁辽阳县东。《辽史·地理志》东京辽阳府:“白石山亦曰横山。”

③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三十里。《越绝书·吴地传》:“白石山,故为胥女山,春申君初封吴,过,更名为白石山。”明王鏊《姑苏志》卷8:“白石山在浒墅北。”

④亦名祷应山。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六十里。《水经·沔水注》:“栅水又东,左会白石山水,水发白石山西,径李鹊城南,西南注栅水。”《清一统志·和州》:“《州志》:白石山周七十里。道家第二十一洞天,名琼秀长贞之天。”

⑤即桐源山。今安徽广德县西南八十里太山。《左传》哀公十五年(前480),“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杜注:“宣城广德县西南有桐水, 出白石山,西北入丹阳湖”,即此。

⑥在今安徽庐江县东北六十里。《清一统志·庐州府一》 “白石山”条:“又庐江县北二十里(按,当为六十里)有白石山。”

⑦在今浙江龙游县南。《方舆纪要》卷93龙游县“岑山”条:白石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志》云:唐初尝以此山名县”。

⑧在今浙江乐清市西二十里。俗名中雁荡山。谢灵运《白石岩下径行田》诗即指此山。《方舆纪要》卷94乐清县:白石山“一名白石岩,高千丈,周二百三十里。唐天宝中尝改名五色山”。

⑨在今浙江嵊县西南。《水经·渐江水注》:“江水又东南径剡县,与白石山水会。山上有瀑布,悬水三十丈。”《南齐书·褚伯玉传》:“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馆居之。”即此。

⑩在今浙江淳安县千岛湖中。《元和志》卷25遂安县:“白石山, 在县西七十里(万历《严州府志》作“县西七里”)。其山出白石英,贡,因以为名。”

(11)在今福建武夷山市北。《舆地纪胜》卷129建宁府《景物下》:白石山“在崇安县北三十里。山皆叠石,若楼台,山巅有石室,室有三井”。

(12)又名广阳山、渑池山。在今河南渑池县东北二十里。涧水出此。《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白石之山“涧水出于其阴”。《水经·涧水注》:白石山“世谓是山曰广阳山”。

(13)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六十里。《明一统志》卷82廉州府:白石山“在石康县东三十里。山石皆白”。因名。

(14)即今广西桂平县东南白石山。《舆地纪胜》卷110浔州:白石山“在州南六十里。下有岩洞,即白石洞天。内有清真观,旁有寿圣寺。洞门自下入,透容州勾漏洞天。世传葛仙翁炼丹往来于其间。洞之上会仙岩有炼丹灶及八仙在焉”。《明一统志》卷85浔州府:白石山“两峰并立,下有岩洞,即道书第二十一洞天”。明末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来此考察,写有白石山游记。

(15)一名白羊山。在今广西陆川县东北二十里。《寰宇记》卷167陆川县:白石山“色洁白,四面悬绝,上有飞泉瀑布,下有勾芒木,可以为布,俚人斫之,新条更生,取皮绩以为布”。

(16)在今海南省琼海市西南。《明史·地理志》琼州府乐会县:“西有白石山。”《清一统志·琼州府一》:白石山“在乐会县西四十里。脉自纵横岭来,周环数十里,高千仞,其顶皆有巨石。风岩水洞,奇胜百出”。今为白石岭风景区。

(17)在今甘肃临夏县东南。《汉书·地理志》金城郡白石县注:应劭曰,“白石山在东”。《水经·河水注》:“漓水又东径白石山北。罗溪水注之。”

(18)在今甘肃临洮县东。《汉书·地理志》陇西郡狄道县:“白石山在东。”《水经·河水注》:陇水“又西北历白石山下”。


(1)古山名。(1)在今安徽省巢湖市东南。东晋隆安二年(398年)桓玄纂逆,破晋兵于此。(2)即“胥女山”。(2)今山名。(1)又称中雁荡山。在浙江省乐清市城西。以山石色白而得名。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李少和开山后,宋真宗书“第一山”三大字赐之,刻在玉虹洞口石壁间。峰峦陡峭,涧谷深邃。有玉虹洞、白龙洞、百丈岩、天柱峰、一线天、石门、籰丝潭、双龙潭、梅雨潭、梅雨瀑、白石湖等胜景。(2)又称渑池山、广阳山。在河南省渑池县东北。涧水出此。海拔792米。《水经注》:“《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东南注于洛。涧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穀。世谓是山为广阳山。”(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区东南。独秀峰、莲蕊峰(鹅头峰)东西相峙,前者孤峰插天;后者奇怪险阻,海拔649米,为最高点。由紫色砂岩、砾岩构成,为丹霞山。古代为道教圣地。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奉旨降敕额寿圣院。明代后为旅游胜地。有寿圣寺、白云洞、漱玉泉、三清观遗址和石道人、会仙岩等胜景。(4)在甘肃省康乐县南部与卓尼县交界处。主峰海拔 3909 米。山顶常年积雪,如白石耸入云霄,又似白骨裸露,故历史上曾称“露骨山”。有豹、狼、羚羊、猞猁、野猪等野生动物,并产秦艽、大黄、贝母、柴胡、防风等中药材。有葱郁的松林。


猜你喜欢

  • 头悌山

    在今湖南泸溪县西一百二十里。《方舆纪要》卷81卢溪县“连竭提山”条下:头悌山“巉岩耸秀,施溪水经其下”。

  • 条支海

    当今哈萨克斯坦境之巴尔喀什湖(或吉尔吉斯斯坦之伊塞克湖)。唐李白《战城南》诗云:“洗马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李阳冰《草堂集序》:“中叶非罪,谪居条支。”

  • 深沟堡

    明置,在今甘肃高台县西北。《皇明职方地图》 中卷甘肃镇边图有深沟堡。清有把总。《清一统志·肃州》: 深沟堡 “在高台县镇夷城南二十里黑河南,西至盐池堡四十里”。

  • 觉山寺

    在今山西灵丘县城东南三十里。建于北魏太和七年 (483)。《清一统志· 大同府》 “觉山寺”条引 《山西通志》 称: “寺有浮图高三十丈,左山冢小浮图高与之埒,塔侧一井深亦三十丈,土人称塔、井三奇。”

  • 鄂勒希河

    即鄂朗希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西北布列亚河上源。《清高宗实录》 卷743:乾隆三十年 (1765) 八月癸酉,黑龙江将军富僧阿等奏: “嗣后请饬打牲总管每年派章京骁骑校兵丁,六月由水路与捕貂人

  • 岚谷县

    唐长安三年(703)置,属岚州。治所即今山西岢岚县。《元和志》卷14岚谷县:“因岚谷为名。”神龙二年(706)废,开元十二年(724)复置岚谷县。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为岢岚军治。熙宁三年(107

  • 大店集

    ①即今安徽宿州市东南大店镇。明嘉靖《宿州志》卷1:闵孝乡“在州治东……大店集”。清光绪《凤阳府志》卷11宿州:大店“分南、北二集。有营汛,有驿。州东七十里”。②即今山东莒南县北三十八里大店镇。清属莒州

  • 白檀县

    西汉置,属渔阳郡。治所在今河北滦平县东北小城子。县因白檀山而名。东汉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二年(207),“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即此。

  • 大泽墟

    即今广东新会市西大泽镇。清道光《新会县志》卷4:“墟市”有大泽墟。

  • 索西城

    在今甘肃岷县东北。《后汉书· 西羌传》: 建初二年 (77),烧当羌寇陇西,马防讨破之,“乃筑索西城,徙陇西都尉戍之”。北魏置赤水县治此。东汉建初二年(77年)筑,在今甘肃省岷县东北。北魏时于此置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