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公堡
即今湖南衡南县 (衡阳市) 东南六十里相市乡。同治 《清泉县志》 卷1: 相公堡市 “相传诸葛武侯督赋临烝,尝舣舟于此”。
即今湖南衡南县 (衡阳市) 东南六十里相市乡。同治 《清泉县志》 卷1: 相公堡市 “相传诸葛武侯督赋临烝,尝舣舟于此”。
即今新疆和静县东巴音。1945—1949年在此置荛鲁都斯县。
即今四川安县西南桑枣镇。清嘉庆 《安县志》 卷11: 桑枣园在 “城西二十里”。
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怀德县(今广东信宜县东北)。因僚族起义,侨治泷州 (今罗定市南)。后徙治信义县 (今信宜县西南镇隆镇)。贞观元年 (627) 废,二年 (628) 复置。辖境相当今广
唐天宝元年 (742) 改陕州置,治所在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辖境相当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灵宝及山西省芮城、平陆等县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陕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陕州置,治
清顺治十六年 (1659) 改蛮莫安抚司置,属腾越厅。治所在今云南瑞丽市东十里姐勒。乾隆五十二年 (1787) 迁治勐卯城 (今瑞丽市西郊)。傣语 “勐” 为地方,“卯” 为雾濛濛,意即雾濛濛的地方。
元至元十二年 (1275) 置弥勒千户,二十七年 (1290) 改弥勒州,属广西路。治所即今云南弥勒县。明代属广西府。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降为弥勒县。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大理弥勒部
唐置,属羁縻归思州。治所在今广西忻城县东南。北宋庆历三年 (1043) 废。古县名。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东思里堡西。属思顺州。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废。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置,属建昌道。驻盐源县(今四川盐源县东卫城镇)。有游击驻防。后废。
在今河南信阳县东南。《南史·梁本纪》:南齐建武二年(495),王广之等援司州,萧衍曰,“今屯下梁之城,塞凿岘之险,守雉脚之路,据贤首之山,以通西关,以临贼垒,三方犄角,出其不备,破贼必矣”。在今河南省
1914年改唐县置,属河南汝阳道。治所即今河南唐河县。1923年改为唐河县。旧县名。原名唐县,因与直隶省(今河北省)唐县重复,1914年改名。以位于沘水之源得名。治今河南省唐河县驻地城关镇。19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