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江
即袁江。在今江西宜春市北。《明一统志》卷39袁州府:秀江“在府城北门外。其源发萍乡县罗霄山,东流至此,澄湛深碧,至宜春县夹洲成滩,出分宜县钟山峡下,至新喻县,过临江而合赣江”。
即袁江。在今江西宜春市北。《明一统志》卷39袁州府:秀江“在府城北门外。其源发萍乡县罗霄山,东流至此,澄湛深碧,至宜春县夹洲成滩,出分宜县钟山峡下,至新喻县,过临江而合赣江”。
①唐武德五年(622)改海州置,治所在临海县(今浙江临海市)。辖境相当今浙江临海、台州二市及天台、仙居、宁海、象山、三门、温岭六县地。《元和志》卷26台州:“盖因天台山为名。”天宝元年(742)改临海
即今贵州仁怀县西南鲁班镇。清道光《遵义府志》 卷6仁怀县: 鲁班场在 “城西四十里”。
即今吉林通化县西南大泉源乡。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通化县图:西南有大泉眼。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辽宁通化县:“县属大泉源,在快当帽子西南五十里。由县市往桓仁恒通过此地。”
即今河南淮滨县北十八里栏杆镇。旧属息县。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7: 咸丰七年 (1857)四月,“自古陈仓 (案: 应为固城仓) 至栏杆集数十里,贼踪略尽”。
唐南诏置,属开南节度。治所在今云南景洪市。辖境约当今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后属银生节度。宋大理改称勐泐。
①即今山西怀仁县西清凉山。《金史·地理志》: 大同府怀仁县有清凉山。《方舆纪要》 卷44怀仁县: 清凉山在 “县西二十里。旧有砖塔及利国冶铁”。②古称石头山,又名石城山。在今江苏南京市汉中门内。南唐时
明代西藏寺名。藏传佛教噶举教派帕主支派的主寺,1158年建。在今西藏乃东县泽当东北之雅鲁藏布江北岸。
唐贞观三年(629)以党项归附置,为羁縻州,属松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境。广德后没入吐蕃。
在今陕西府谷县北十五里。《方舆纪要》卷57府谷县:水塞山“两川夹流,山屹峙川中,因名”。
即白厓睒。 南诏置。 驻地在今云南㳽渡县北红崖。《新唐书·南蛮传上》: 南诏望苴蛮者 “有十睑,夷语睑若州,曰云南睑、白厓睑亦曰勃弄睑”。元至元十一年 (1274)改置建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