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阳郡
东晋改西阳国置,治所在西阳县(今湖北黄州市东)。南朝宋辖境相当今湖北黄州、麻城及新洲、浠水等市县地。北齐为巴州治。隋开皇初废。
东晋改西阳国置,治西阳县(今湖北黄冈市东)。属豫州。南朝宋辖境约相当今湖北省倒水以东、长江以北和蕲水以西地区。属郢州。北周辖境缩小,相当今湖北省黄冈市地。隋开皇初废。
东晋改西阳国置,治所在西阳县(今湖北黄州市东)。南朝宋辖境相当今湖北黄州、麻城及新洲、浠水等市县地。北齐为巴州治。隋开皇初废。
东晋改西阳国置,治西阳县(今湖北黄冈市东)。属豫州。南朝宋辖境约相当今湖北省倒水以东、长江以北和蕲水以西地区。属郢州。北周辖境缩小,相当今湖北省黄冈市地。隋开皇初废。
古玄水。即今河北卢龙县东北青龙河。为滦河支流。《清一统志·永平府一》:白沟河“源出阳山之阴,绕城东北,西流入青龙河”。
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 改宣府左卫、宣府右卫置,属谷王府。治所即今河北宣化县。建文四年 (1402) 废。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以宣府左卫、右卫改置,治今河北省宣化县。建文四年(1402年
即羊石城。在今安徽霍邱县东南。《资治通鉴》:南朝梁天监二年(503),魏以陈伯之为都督淮南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屯阳石,俟秋冬大举”。胡三省注:“即羊石城也。在庐江西北,霍邱东南。”
在今山东惠民县南。 《旧唐书·李师古传》: “棣州之盐池与蛤岁出盐数十万斛……而蛤为纳所据, 因城而戍之, 以专盐利。”
在今西藏类乌齐县东南宁塔一带。藏语意为向阳坡。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见清乾隆《西藏志·外番》。
一名金刚台山。在今河南商城县东南。《清一统志·光州》:金刚台山“在商城县东南三十里。旧名石额山。高二十余里,延袤六十余里。双峰并峙,上有风洞、龙井。宋嘉熙元年,光州徙治金刚台山。元至元七年,都元帅伊素
在今云南勐海县城西二十八里景真山上。建于清康熙四十年 (1701,傣历1063年)。傣语称 “窝苏”,意为举行宗教仪式之地,或高级僧侣活动的经堂。高21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为折角亚字形砖砌须
一作凌云栅。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资治通鉴》: 唐元和十一年 (816) 九月,“李光颜、乌重胤奏拔吴元济陵云栅”。
1948年11月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由商丘县朱集镇设置,治朱集镇(今河南商丘市)。1951年8月撤销,并入商丘市。旧市名。1949年置。属河南省商丘专区。1951年撤销,并入商丘市。
即今四川达县西石梯镇。清乾隆《达州志》卷1:石梯坎场“在州西方,去州一百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