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象山

象山

①一名石公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北八里,与焦山对峙。《清一统志·镇江府 一》: 石公山 “一名象山,形如双象。《府志》: 焦山两狮形,象山两象形,狮象截水之下流,郡之门户在焉。岩有洞曰象山洞”。

②在今浙江象山县西北十里。县以此得名。《舆地纪胜》 卷11庆元府象山县: “ 《图经》 云,县有一山如象形。” 故名。

③在今福建大田县西南。《清一统志·永春州》:象山 “在大田县西南台阁山西。高千仞,群峰矗立,林木深茂。上有望军洋杨家寨,明嘉靖初,贼首郑新等巢其上,郡守陈能剿平之”。

④在今福建闽侯县南。《清一统志·福州府一》:象山 “在侯官县旗山之西。山形外抱中平,如蹲象然。上有观音泉”。

⑤原名应天山。在今江西贵溪县西南七十里。《寰宇记》 卷107信州贵溪县: 应天山 “连冈叠阜,自闽而来,为诸山之宗”。《明一统志》 卷51广信府:象山 “初名应天山,宋儒陆九渊尝读书于此,以山形如象更今名”。陆九渊自号象山翁,学者称为象山先生。所著后人辑为 《象山先生全集》。又贵溪县南之三峰山亦名象山。因尝移象山书院于此,俗亦呼为象山。

⑥原名蒙山。在今湖北荆门市西郊。《清一统志 ·荆门州》: 蒙山 “在荆门州西一里。一名象山。一名硖石山。又名泉子山”。

⑦又名象头山。即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象头山。《方舆纪要》 卷103惠州府博罗县: 象山在 “县北二十里。山高大,形如象,俗呼象头山”。

⑧在今广西象州县西隔江。《元和志》 卷37象州阳寿县: “象山在县西北三里。” 《寰宇记》 卷165象州武仙县: “象山在州城西岸,去城五里。高四十丈,其形如象,山因得名。”

⑨在今贵州惠水县北。《方舆纪要》 卷121卢番长官司: 象山在 “司南一里”。

⑩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7丽江军民府: 象山在 “府西北五里。形如伏象,山下有泉曰象泉”。

(11)在今越南东北部广宁省东潮县境。元黎崱 《安南志略》 卷1: “鞍子山一名安山,或曰象山。高出云雨之上。” 《方舆纪要》 卷112安南新安府: 象山“在府东东潮州。一名安子山。相传安期生得道处。宋海岳 《名山图》 以此为第四福地”。


(1)在江苏省镇江市东北,与焦山隔江相对。原名石公山,因山形如双象,改今名。海拔49米。自古为军事要地,山上有炮台故址,与焦山炮台成崎角之势。另一高处名韩公墩,相传是宋韩世忠驻兵的地方。《舆地纪胜》中载:山上原有送江亭,是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郡守陈天麟建。山中有普贤洞和峨嵋洞。北面山下有石隐庵,一名石隐精舍,旧名普贤寺,已废圮。(2)在江西省贵溪市西南。原名应天山,主峰海拔811米。宋代陆九渊于此讲学五年,以山形如象,易名象山,陆九渊自号“象山翁”,世因称陆等为象山学派。相传第十八代张天师曾于此修道。今山南、北有黑龙井、碧莲池等遗迹,始建于北宋的应天庙尚存后栋六栟,山巅有“弹子石”、“繙经石”、“黄巢神剑”、“天师法剑”等景。(3)在湖北省荆门市西郊。原名蒙山,因象山先生陆九渊曾讲学于此而称今名。历为游览胜地。南北向,长600米,宽250米,海拔176米。现为占地50余万平方米的龙泉公园重要组成部分。有龙泉书院,陆夫子祠,老莱山庄,蒙、龙、惠、顺四泉,文明湖,讲经台,清河桥,烈士陵园,唐宋古柏遗址等。蒙泉在山东麓,为荆门四泉之首。南宋时陆九渊知荆门军,绍熙二年(1191年)张垓游此,大书“蒙泉”二字,陆九渊遂勒石制碑,立于泉旁。碑为圆首,高2.2米,宽1.4米,极为夺目。(4)在云南省丽江市城北、玉泉东畔。因山形如象而名,海拔 2704 米。南与狮山相依,辉映成趣。山上有石道可循,凡2280米,名“长寿路”,沿途建有鉴雪亭、松韵亭、思思亭、呼呼亭、山美孔坊、吉多坊等建筑。登山鸟瞰雪山古城,历历在目,是名城丽江近年来新开辟的风景游览区。(5)在陕西省潼关县东北、老潼关城西南隅、凤凰山西北侧。两山紧紧相连,形状似象鼻,若蝎尾,故名象山或蝎子山。山上有田百亩,为黎姓首垦,又名黎家坪。今为同蒲铁路所经。


猜你喜欢

  • 蓝山县

    唐天宝元年 (742) 改南平县置,属桂阳郡 (后属郴州)。治所在今湖南蓝山县东北古城村。《寰宇记》 卷117郴州蓝山县: “因县南蓝山为名也。”五代时移治今蓝山县。北宋属桂阳监。南宋属桂阳军。元属桂

  • 学山

    在今江苏高淳县东一里。《方舆纪要》 卷20江宁府高淳县: 学山 “学宫在其旁,因名”。

  • 山外

    与“山东”同义。晋潘岳《西征赋》:“有噤门而莫启,不窥兵于山外。”古地区名。与“山东”同义。潘岳《西征赋》:“有噤门而莫启,不窥兵于山外。”

  • 马岭关

    ①北宋初置,在今江西婺源县东北。《清一统志·徽州府二》:马岭关“在婺源县东北屏障山。两山对峙, 当休、婺二县界。宋初置关”。②明置,在今山西太谷县东南四十五里马羚关村。《明史·地理志》 太原府太谷县:

  • 赵疃

    即今山东海阳县西南六十里赵疃村。抗日战争时期,赵疃人民开展地雷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945年被胶东军区授予 “胶东特等爆炸模范村” 称号。今有赵疃地雷战遗址。

  • 驼峰镇

    即今江苏东海县东北十八里驼峰乡。清嘉庆 《海州直隶州》 卷14: 驼峰镇在 “治西七十里。南北皆官路”。

  • 吉县

    1912年改吉州置,属山西河东道。治所即今山西吉县。1928年直属山西省。在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东岸、吕梁山南麓,西临陕西省。属临汾市。面积 1777 平方千米。人口10.2万。辖3镇、5乡。县人民政府

  • 清坎县

    唐置,属羁縻连州。治所在今四川筠连县境。后废。

  • 窣堵利瑟那

    亦作率都沙那、苏都识匿、苏对沙那。又称东曹。隋时为西突厥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乌腊提别龙。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1: “窣堵利瑟那国,周千四五百里,东临叶河。……土宜风俗同赭时国。自有王,附突厥。”

  • 谷熟县

    ①东汉建武二年(26)置侯国,寻改为县,属梁国。治所在今河南虞城县西南三十二里谷熟镇。北魏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属宋州,大业初属梁郡。唐属宋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徙治今谷熟镇南,寻还治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