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陕县

陕县

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西汉属弘农郡。东汉属恒农郡。西晋属弘农郡。北魏为弘农郡治。后改为北陕县。北周复改为陕县,为崤郡治。隋开皇初为陕州治。大业三年(607) 改属河南郡。义宁元年 (617) 为弘农郡治。唐为陕州治。元属河南府路。明洪武元年 (1368) 省入陕州。1913年改陕州为陕县,属河南豫西道,寻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60 年撤销陕县,并入三门峡市。1962年复置陕县,移治今三门峡市。


在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北临山西省。属三门峡市。面积 1763 平方千米。人口34.3万。辖4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大营镇。西周时周、召二公以陕原(即陕陌)为界分陕而治,故名。《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府陕州:陕原“在州西南二十五里。《括地志》:周、召分陕,不因城名,从原而界也”。战国为陕邑,先后属魏、韩、秦。秦置陕县(今三门峡市西旧陕县),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三国魏、西晋因之。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陕州,治陕县,十八年废。北魏宣武帝改陕县为北陕县。东魏天平初复置陕州,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废。北周改北陕县为陕县,周明帝复置陕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废陕州,陕县属河南郡;义宁元年(617年)于陕县置弘农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弘农郡为陕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陕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陕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陕县入陕州,属河南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陕州直隶州。1913年废陕州为陕县,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陕州专区驻地。1952年属洛阳专区。1960年废陕县入三门峡市。1962年复置陕县,移治今址。1969年属洛阳地区,1986年改属三门峡市。地处崤山山地、黄土塬和黄土丘陵区,黄河流经北部边缘。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棉花、烟叶为主。矿产有煤、石膏、铝土、重晶石等。工业有冶金、建材、煤炭、化工、电器等。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和209、310国道及三洛公路经此。古迹有温塘摩崖造像、达摩塔、安国寺等。


猜你喜欢

  • 黄榆岭关

    一名黄榆关。明置,即今山西和顺县东六十里马岭关。《方舆纪要》 卷43和顺县: 黄榆岭关在 “县东八十里太行山顶,路通直隶邢台县。洪武三年置巡司戍守”。

  • 阿勒巴昔哈河

    即今黑龙江省漠河县东北之额木尔河。民国《黑龙江志稿》卷4:“额穆尔河,一作厄牧勒,《清统志》作勒木里,《提纲》作厄母里,旧档作阿木尔,《中外舆图》作阿勒巴昔哈河。县(今漠河乡)南八十里。……又东北流十

  • 商密

    春秋鄀国都城,后入楚。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 (前635),“秦、晋伐鄀。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即此。《汉书· 地理志》 弘农郡丹水县: “密阳乡,故商密也。”古邑名

  • 掺八里

    即彰八里。即今新疆昌吉市。《元史·李进传》: 至元二十三年(1286),“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

  • 伍勒部

    宋大理置,属石城郡。在今云南宣威市东北部。

  • 雍齿城

    在今四川什邡县。《史记·留侯世家》:高帝六年 (前201),“封雍齿为什方侯”。《正义》 引《括地志》 云: “雍齿城在益州什邡县南四十步。汉什邡县,汉初封雍齿为侯国。”

  • 王村寨

    在今河南范县西南四十二里濮城镇。《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同光四年(926)三月,“时潘环守王村寨,有积粟数万,亦奔汴州”。明景泰二年(1451)濮州徙治于此。1913年为濮州治。1956年县撤销,

  • 梅溪汛

    在今江西余干县西北鄱阳湖滨梅溪嘴。清置梅溪汛。

  • 羊册镇

    一作羊栅镇。即今河南泌阳县西北六十里羊册镇。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4:咸丰十年(1860)五月,“金梁进至泌阳羊册镇”。在河南省泌阳县西北部。面积127平方千米。人口6.5万。镇人民政府驻羊册,人口

  • 周家桥

    在今江苏洪泽县南二十里高桥。《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周家桥 “在府西南九十余里。北去高堰五十里。又南为翟家坝。淮水东溢,往往从此奔冲,为高、宝一带之患,堤防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