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虹桥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秦淮河上。三国吴时名新桥,唐时谓之万岁桥。宋《景定建康志》卷16:“饮虹桥一名新桥,在凤台坊。……乾道五年史公正志重建,上为大屋数十楹,极其壮丽,与镇淮桥并列。”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秦淮河上。三国吴名新桥,运渎即由此入秦淮河。唐称万岁桥。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史正志重修,改名饮虹桥。长13丈,上建大屋16楹,甚为壮丽。仍俗称为新桥。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秦淮河上。三国吴时名新桥,唐时谓之万岁桥。宋《景定建康志》卷16:“饮虹桥一名新桥,在凤台坊。……乾道五年史公正志重建,上为大屋数十楹,极其壮丽,与镇淮桥并列。”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秦淮河上。三国吴名新桥,运渎即由此入秦淮河。唐称万岁桥。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史正志重修,改名饮虹桥。长13丈,上建大屋16楹,甚为壮丽。仍俗称为新桥。
在今河南卫辉市南。《晋书·地理志》: 汲县 “有铜关”。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西长江中。《楚辞·九章·涉江》: “乘鄂渚而返顾。” 汉刘向 《说苑》: “昔鄂君乘青翰之舟,下鄂渚,浮洞庭。” 《舆地纪胜》 卷66鄂州: 鄂渚 “在江夏县西黄鹤矶上三百步……
清光绪十九年(1893)设,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北额尔古纳河东岸伊木河村。
即梅仙山。在今福建建瓯市南二里。
亦曰瓦梁城。在今江苏六合县西五十五里。《明史·太祖纪》:元至正十四年(1354),元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即此。即“瓦梁城”。
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 置,属潮州卫。治所即今广东潮阳市南海门镇。清改海门营,设参将驻守。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治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南海门镇。属潮州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裁。明
一称北胶河。在今山东省山东半岛西部。源出胶南市北,北流入莱州湾。南有运河与大沽河相通。此即元至元十七年至二十二年 (1280—1285) 间,莱州人姚演建议开凿的胶莱新河。南起胶州 (今山东胶州市)
元初置,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南。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为永宁路。
在今湖北浠水县北六十里。《清一统志·黄州府一》:大灵山“旧有城堑。相传为陶琳立砦处。明崇祯中,土人筑砦于此以御寇。全活甚众”。
秦始皇修建,初名横桥,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初名渭桥或石柱桥。武帝后称中渭桥。《三辅黄图》卷6引《三辅旧事》云:“秦造横桥,汉承秦制,广六丈三百八十步,置都水令以掌之,号为石柱桥。”《元和志》卷1咸阳